m.johnnytowncar.com.cn  


灰姑娘的独木桥
 
文/张海鸥

  舞蹈,曾经在中华大地辉煌过。

天才出于勤奋

  当样板戏席卷人们精神生活的时候,《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以革命艺术的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芭蕾,这个发源于法兰西的名词,在小厂女工的足尖奕奕生辉,使那个年头灰色的生活蒙上一层浪漫的色彩,也使「舞蹈」具有了一种魔力。如今,舞却日渐沦落为歌的背景,几乎所有的歌曲,都有一队美艳的伴舞。只是,没有人记得伴舞的人。

  而现在不景气的专业舞蹈团,竟然是学舞之人的最佳出路。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学舞是个苦差,得天天练功才能像模像样。

  学舞的孩子一般9岁进校,学制6年。每年要交1~4万元不等的赞助费,外加每学期5~6千元的学费,6年下来差不多要20万。钱花得多不说,还得苦上6年,然后想办法挤进专业歌舞团。全国专业歌舞团屈指可数。每个团的舞蹈演员也不过是20多个女演员,10多个男演员。有的歌舞团甚至一年都要不了一个新舞蹈演员。即使历尽千辛万苦进了专业歌舞团又怎样呢?每月收入不过400多块。碰不上好的作品和演出机会,几年青春一过,就得改行。

  更多的人是进不了专业团体,只好自谋出路。去伴舞吧,一个歌手唱一支歌少则几千多则几万,伴舞的跳一晚上也不过100元。

  起点是父母神秘的向往,终点,却是生存的困难。

舞蹈学校的猫腻

  一边是舞蹈事业的寥落,一边却是舞蹈学校的爆满。

  现在中国每个舞校一般都有五六百学员,这在国外绝无仅有。

  据中国舞蹈研究会会长冯双白介绍,目前的艺术院校规模较小,师生比例低,学习排练场地要求较大,一次性损耗材料较高,加上其他目前不可化解的因素,艺术教育的经常性成本较高。根据对1997年文化部直属音乐、美术、戏剧、戏曲,舞蹈五大门类的院校教育成本测算和统计,艺术院校每学年每生平均教育成本为3.3万元,最高的美术院校雕塑专业为4.3万元。以目前每校平均450人计,共需经费1500万以上。按目前收费标准,学生交纳的学费分不同专业从2640元至6000元不等,只占教育经费支出的10%左右,即使最高收到6000元,也只占教育成本的15-20%左右。目前国家核拨每生每学年经费为7800元,两项相加,450人院校可用经费多在500万元上下。这意味着每所院校每年需自筹资金约1000万元,接近一个中型企业一年的利润。

  在利益的驱使下,舞校开始追求规模效应,各学校为争夺生源各出奇招。只要你交得起这个钱.你就能进来,管你具不具备专业条件。反正能不能成才是你的事,赚取赞助和学费才是我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根本就不具备舞蹈资质的孩子也进了舞校。

  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和对名人的崇拜,1997年3用,正在读小学四年级的10岁少女赵一娜报考某学校下属的某名人舞蹈分校,经考试后被录取,于1997年9月正式进入学校学习。入学前,她一次性交纳了5年的学费3.75万元,另外还交3.75万元的「赞助费」,共7.5万元。

  一年过去了,娜娜发现自己无法适应舞校的学习和生活。首先是文化课,「跳级」编入初一后,娜娜跟不上课程,她要靠考前背「考试范围」才能及格。该校文化课的教学方式也让人不解,一个老师语文、历史、政治一把抓;专业课学习也不尽如人意。娜娜说她入名人学校原本是指望多听些名人的直接教诲,但一学期下来,名人亲自授课不过十几节。收费如此「昂贵」,教学和生活条件却相当简陋,教室太少,而40平方米的宿舍要住30多个孩子,脏乱景象让家长心疼。最后娜娜决定退学。

  1999年5用,娜娜终于被学校批准退学,但对学费和其它已交纳的费用,学校称一分钱都不能退!孩子退学后,娜娜母亲才发现,3.75万元赞助费与物价部门的规定不符。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

  舞蹈学校如此,舞蹈界又如何呢?

中央芭蕾舞蹈首个“开放日”揭开神秘面纱。

  对于真有实力的歌手而言,全国电视歌手大奖赛像是最讨巧的晋身之阶。现在也有了舞蹈电视大赛,舞蹈演员们好像应该看到了一线希望。但实情并非如此。

  民族歌舞团编舞丁伟道出了首届电视舞蹈大奖赛的一些内幕。他说,作为全国性的舞蹈大赛,照理应该强手如云,但许多在全国其它舞蹈大赛中拿过奖的演员却根本没有参加。

  其一:得奖没用,圈内不认可,大奖拿了跟没拿一样。全国舞蹈界已有不少比赛,如全国舞蹈比赛、全军舞蹈比赛、全国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赛、「孔雀杯」少数民族舞蹈比赛及「群星奖」群众舞蹈大赛等等。这些比赛均能给参赛获奖者一个名分。

  舞蹈不同于唱歌,后者可以使获奖一夜之间家喻户晓,各种演出邀请接踵而至,公司竞相签约。舞蹈演员哪有这般幸运?别说获了电视大奖,就是获了全国舞蹈比赛大奖,也可能照样无人问津,更甭提身价了。

  其二:得奖没用,得不了奖却有负作用。舞蹈比赛临场出现失误的概率很高,前一个演员留在地板上的汗水没擦乾净,都可能使后一个演员出现动作失误,而与获奖失之交臂。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许多一流舞者不参赛就理所当然了。这次大赛的含金量也就大打折扣。

  据丁伟说,首次尝试进行商业运作的2000国际舞蹈大赛中国选拔赛也有一些问题。如评委当中有古典舞和民族舞方面的人士,对现代舞认识不统一。现代舞有和国际接轨的问题,国际大赛初赛时必须表演规定动作,但这次现代舞选拔赛没有安排。有评委的作品和选手参赛,不符合国际惯例。

一流演员三流编导

  即使几年寒窗几番摔打,成了一个优秀的舞蹈演员又怎么样呢?

  中国舞蹈界几乎年年都有几位甚至十几位选手在国际赛事中获金、银奖:国内大赛也从未间断,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荧屏和舞台天天都在上演各种舞蹈作品;群众舞蹈也红红火火,扭秧歌、跳国标、学芭蕾,男女老少齐上阵。然而,这一派繁忙景象却不能掩盖一个事实,新编的好作品少,显示时代艺术魅力的作品更少。

  1998年7月,中国舞蹈史上最盛大的专业舞蹈比赛,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落幕。在看完代表当代中国舞蹈艺术最高水平的获奖作品后,韩国创舞艺术院院长金梅子很客气他说:「我必须承认,中国的演员是一流的,但编创队伍似乎有些薄弱。」

  而在十几年前,中国舞蹈刚刚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比赛时,外国同行很不容气他说了一句:一流的演员,三流的编导!

  十几年过去了,仍是这样的状况。专家们说作品太「古」、太「旧」,思想性不够,与现代生活相去太远;编舞的抽象化不够;芭蕾更是处于19世纪水平……

  因为对外界的严重无知,许多编导只能闭门造车,「自娱自乐」有心人则因缺乏机会而无法学到最先进的现代舞蹈知识。近年来的一些舞蹈比赛,往往是圈内热闹圈外冷清,不能不说有创作远离生活的原因。

  近两年,国内创作的舞剧之多达到了空前数量。2000年达30多部.有一些还出自地、市一级单位,干劲与热情令人感动。尽管这些舞剧的创作中不乏闪光之处,但主旋律泛化、舞蹈语汇陈旧且互相抄袭、过度追求大场面等等依然是绝大部分作品的通病。最令人遗憾的是,投资上百万元的舞剧,「轰轰烈烈」地搞起来,「无声无息」消失掉。

敢问路在何方

  舞蹈是人类对美至真至诚的追求,并不完全受物质利益的驱动,但当舞者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时.却得不到相应的物质回报,一切就失去了基础。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舞蹈应该如何生存?

  首届电视舞蹈大奖赛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这次历时4天而且在国庆黄金时间段直播的节目只徵集到一个15万元的广告,而每年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广告起价就是1000万,还至少有四五家竞争。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外界对舞蹈太缺乏了解。一直以来,中国的舞者们都宁愿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而不愿贴近大众。交响乐、话剧可以在演出前或演出后为观众讲解或与观众坐谈,为什么舞剧不能这样做?交响乐、话剧可以走进入学校园为什么舞剧不能?嫌国人不懂舞蹈吗?君不见国外著名舞蹈团访华演出场场爆满?套句流行的语言,现在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酒香也怕巷子深。

  关键在于拓展思路,改革现行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

  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贾作光在2000年提出了「知识舞蹈」的新概念。他认为,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一个舞者尤其是编导从旧模式中跳出来,「从社会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

  在经营方面,舞蹈界远可以效仿发达国家,近可以学习其它行业的经验。事实上我国的舞蹈事业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不单是国家投入问题,相反倒是投入常常打水漂。如果这些投入用来徵集最出色的作品,聘请最优秀的演员,我们的舞蹈界不会是现在这种状况。

  变事业为爱好,这是另一个事关未来的问题。

  舞蹈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行当,它不仅要求你付出伤病和汗水,还要求有付出的本钱,即良好的身体条件。在发达国家,舞蹈演员在没有成名前都是自己养自己,为了心爱的舞蹈事业,他们要打工挣钱请老师,为了获得演出机会甚至自己倒贴钱,现在我国每个舞校都是人满为患,这些学舞的孩子们大都被家长推上以舞蹈为终生事业的道路,其结果很可能误导了孩子。与其如此还不如仅做为一种素质的培养和潜质的发掘,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参加训练。而舞校也应该多办业余班,让孩子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自己做出选择。

  摘自《文化月刊》2001.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