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官群进入"海归"、"高智"新时代
文/夏楠芳
解读今日中国高官群体,不难发现,以往清一色的中共长征干部、抗战干部、以至于土改干部、文革干部已悄悄被一批高知识、高学历、高职称的年轻一代新锐取代,其中不乏具有海外学业经历、博士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中共已经进入全部具有高等级学历做官时代。
在中共高干群中,以"海归"的崛起最为引人注目。随着八十年代出国潮的始发,收获期从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其中已有相当一部分"海归"进入政府机关,并逐步进入中层官员行列,至近年亦有相当数量进入部级高官行列。
"海归"在中国的三大高峰期
在文革极左时期,"海归"一度被打入另类,但那只是短暂年代。自中共建政初始,毛泽东、周恩来等有远见卓识的领袖就对"海归"极为重视,采取种种政策甚至不惜动用外交手段将飘落在外的知识人才引回国内,以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为代表。与今日不同的是,此阶段的"海归"人士多在科技、教育领域,中共主要召回的是此类人才,进入政界的极为少见,除其它原因外,当时的以共产党打天下坐天下的政权对于海外知识分子参与治理国家还多少抱有相当的疑虑。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海归"为祖国的科学技术及教育包括文艺事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是美国及欧洲培养的一批科学家将中国的卫星送上天,并奠定了中国发展导弹、原子弹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迅即派出新一批青年学生赴苏联及东欧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同他们的上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完全为公派留学,到六十年代文革之前陆续归国,起初分布在工业、国防及科学技术诸领域,并逐步领先于其同代人,担任中级官员。至文革后及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批""海归中的许多人官至国家领导层,包括江泽民、李鹏、李岚清、尉健行、邹家华、刘华清、曹刚川等。
自八十年代开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迎来了新一轮出国潮,这一轮的特点是,公派只占一定比邻,多为自费留学:留学方向亦再次转向以欧美为主,学科则涵盖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领域。
"海归"在北京高层锋芒初露
中共"十六大"政治局委员行列中意外地出现一名有境外留学经历者,主政广东的省委书记张德江。他曾在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经济系就读,严格意义上看,张德江同现时的"海归"有所不同。此届中共最高层的年龄层在55岁至67岁之间,多出生在中共建政之前,就学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正逢大陆外派留学的断层期,而现任中共九常委中仅罗干有过留德经历,而胡锦涛、温家宝、吴邦国则与留学机会擦肩而过。
可以说,"海归"进入中国乃至中共高层的大时代尚未到来,但这并不否认这一潮流正在蓄势待发,并已经进入部长级行列。周小川即为其中代表。周小川责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54岁的周小川接任58岁的戴相龙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拥有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周小川,成为该行50余年来的第11位行长,是该行第一位博士行长。周小川具有在美国修学的经历,早在赵紫阳任总理时期,他就以38岁年纪被派任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并成为中共未来的储备干部。
周氏还是中共高层罕见的学者型官员,拥有《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设计》、《外贸体制改革的探讨》、《经济改革中的争议性问题》、《中国财税体制的问题与出路》、《人民币走向可兑换》、《走向开放型经济》、《企业改革:模式选择与配套设计》、《建设市场经济的总体构想与方案设计》、《迈向开放型经济的思维转变》、《重建与再生-化解银行不良资产的国际经验》、《转轨期间的经济分析与经济政策》等重磅之作。
在部长级高官中,现教育部部长周济亦具有与周小川类似的经历,周济于1980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他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新一代高官中罕见的具有"海归"、高学位及两院院士身份人士。他属于"学而优则仕"的典型,由科研进而教授、校长,再经武汉市市长任上进京进入北京权力圈。
现任商务部部长吕福源亦具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进行研修的经历,他起步为江泽民、李岚清工作过的长春等第一汽车制造厂,先后任过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教育部副部长。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留学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工程科学博士学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有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做两年访问学者的经历,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1986年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计算机视觉专业就读,另一名副部长程津培1987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在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周文重就读于英国马斯大学伦敦经济学院;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曾就读美国密执安大学土木专业。
两院院士从政步伐加速
在以往许多年,两院院士从政尚多限于科技及社会科学领域,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卢嘉锡、周光召、路甬祥及曾任过副院长的钱学森、钱三强、严济慈、竺可桢、吴有训、孙鸿烈等无一例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身兼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院士进入政界有个渐进过程。文革之前,郭沫若任过政务院副总理、人大副委员长,这多少基于他的其他身份。文革后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科院院士、航天系统工程专家宋健先出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继而长任至国家科委主任、国务委员。此外还有中科院院士、核物理专家先光亚出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协主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出任上海市市长亦一度成为关注热点,接着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任武汉市市长,再任教育部部长;现由两院院士进入仕途的还包括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副部长程津培等。
此前,对于类似院士从政在内地一度有过争论,认为此举属于误用人才,此说多少还带有中国人才缺乏时期留下的固定思维程式。撇开上述观点不论,现实至少反映了内地人才的辈出局面,并直接验证了中国领导人对人才的尊重与大胆使用。
博士级部长正成为未来潮流
文革后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其他国家的政体和国家领袖的人才结构进行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国的邻居苏联包括勃列日涅夫、柯西金等均具有大学学历,并且都是理工科。至文革之后,一些关注世界风云的人士又发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级政府官员已不仅仅具有大专学历,且相当多人士为博士。这不能不说对后来的中共高层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带来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未来的发展显然需要实现邓小平后来所倡导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人才标准,但如此对于军队打天下,工农坐江山的既定观念的改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并以牺牲一些人的既定利益为代价。从邓小平提出上述目标,历经了中共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至十六大才逐步实现。
其中一个显著标志,中国第一名公派留学生并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的韦钰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其后,中国的部长级高官开始进入了博士时代,人们对此已不抱太多的疑问。其中一些人还兼为博士生导师、兼职教授。
例如,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获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工程科学博士学位。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留学,获计算机视觉专业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另一名副部长程津培1987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还是博士生导师。外交部副部长乔宗淮为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学硕士;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为美国密执安大学土木专业博士;近日,47岁的博士葛红林出任成都市市长。葛红林毕业于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并曾在加拿大温莎大学做过两年访问学者。
"海归"在政界形成梯队
如果说"海归"在政界高层尚属起步,那么在基层则占据了相当领域的岗位。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地海归派从政已渐成趋势。
刘悦伦是留学英国的博士,1993年底从海外归来,目前担任广州市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他从一名海归人员到现在的国家公务员,角色的转变让他感触颇多。
"留学人员有通语言、懂经济、精于科技三重优势,熟悉海外环境和经济运作机制,管理也跟得上国际步伐,所以在联系海内外的人员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他相信,通过改革试验,不断拓宽干部选拔范围,尽纳社会精英于政府之中,应是未来中国政府公务员体系发展的大方向。
像刘悦伦这样从政的留学归国人员如今在中国并不少见。广东省佛山市的副市长李玉光、云浮市的市长郑利平等都属此例。而中国的北方大省辽宁省则于2001年7月拿出42名厅处级职位,专门面向出国留学人员公开招聘,结果引来120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报名。时隔不到半年,2001年12月,辽宁省政府又拿出118个县处级以上公务员岗位,面向海外留学人员进行公开招聘。
有识之士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受"冲击"最大的就是政府,将高层次留学人员纳入公务员体系,不仅可以将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回来,还可以逐步改善政府的办事方法和效率,对政府入世和社会发展影响有利而深远。
曾留学法国、经过竞争上岗出任广东省外国专家局局长的曹俊明是从政的"过来人"和成功人士,他说,相比其他行业,可能中国行政管理领域更需要掌握先进科学和观念的人才,留学人员投身其中对社会效用更大。
留学香港、美国,专研金融资本广州深科集团董事长赖淦峰回国后曾动过从政的念头。他说:"现阶段还是觉得从商空间大些,但也不排除以后转向从政的可能性。入世后留学人员从政有特别的优势,我预测中国的'海归派'中很快就会升起很多政治明星。"
在广东省的人才战略构想中,留学人员是广东招才视野中的一部分。主管公选的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公选办主任罗东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态:公开选拔将来要给海外人才、民营企业中的优秀人才、社会各界自学成才的人才设置"入口"。
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徐颂陶在广州留交会上表示,国家已有政策允许留学人员直接担任国有企业领导职务,目前中组部、人事部正在研究留学人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的政策,相信不久将会出台相关的政策。
"'海归派'也能当处长"
如果没有"上海市苏州河综合整治工程",现任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徐祖信或许仍然安坐在书斋之中,潜心研究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方面的问题。
当时的徐祖信还是上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生导师,自从1995年结束了在意大利罗马大学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生涯后,她就一直在同济大学任教。
从"海归"学者走上仕途,徐祖信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整,以适应亲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国内外环保观念的落差很大,一些在国外耳熟能详的环保惯例和规则,在国内却要反复地讲,徐祖信对此没有埋怨,因为她相信"情况正在一天天地改善。"
数字显示,越来越多的"海归"加入了上海公务员的行列。据上海市出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统计,2002年有近1500名自费留学的学生回到上海就业,其中有50多人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中心主任黄志平说:"加上由政府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上海每年要增加约200多名'政界海归'。"
上海市政府在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方面的姿态也日益积极。2002年4月下旬,上海市浦东新区组织一个海外招聘团赴旧金山、温哥华、多伦多、波士顿等地延揽人才,招聘的职位包括新区发展计划局、药品监督局浦东分局的首席规划师、技术总监等数个处级高层专业岗位。招聘团打出的广告是:"'海归派'也能当处长。"
毕业于哈佛大学建筑规划设计学院的吴越博士成为这次海外招聘团的最大收获。吴越正式接受聘书,以五十万元的年薪出任浦东新区发展计划局的首席规划师,这也是中国内地首次以如此高薪聘请海归人士担任公务员。
(摘自 香港《广角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