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大阪会晤为中美“止损”,经贸磋商系于能否相向而行
(国际观察)学者专访:大阪会晤为中美“止损”,经贸磋商系于能否相向而行
中新社北京7月8日电 题:学者专访:大阪会晤为中美“止损”,经贸磋商系于能否相向而行
中新社记者 刁海洋
中美元首上月底在日本大阪会晤时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重启经贸磋商,同意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外界对于处在逆风期中美关系的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义桅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大阪会晤的重要意义在于及时为中美关系“止损”,避免出现断崖式下行,稳定住了大局。
“重启经贸磋商无疑是大阪会晤为中美关系‘止损’的最直接体现。”王义桅表示,中国以坚定立场应对美国的来势汹汹。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已意识到,中国是不会被击垮的。美国如果想要打破僵局,就必须拿出诚意,以平等的方式进行谈判。
王义桅指出,鉴于经贸磋商的复杂和艰巨,双方谈判团队有很多工作要做。他说,“经贸磋商的成败系于中美能否相向而行。”他表示,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时间节点是今年11月的APEC峰会。中美元首会否再次会面、磋商、届时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外界拭目以待。
王义桅认为,从长远看,中美都必须练好“内功”,方能妥善处理经贸问题。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坚持改革开放,以更高标准参与全球化。对美国来说,则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不要凡事都从别人身上找毛病。
大阪会晤的另一关注点是中美元首同意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在王义桅看来,中美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协调”,“合作”是解决分歧的唯一办法,“稳定”是中美乃至整个世界对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的期待。
具体来说,“协调”不仅包括涉及中美目前正在进行的经贸磋商,也包括两国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的协调,比如朝鲜半岛问题、伊核问题等;“合作”可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必须关照到各自的核心利益和关切;鉴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早已超出双边范畴,“稳定”对于全球经济增长、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中美关系不稳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
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在过去40年中,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但总能在波折中前行,实实在在惠及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王义桅说,全球化形成的国际分工让中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美国某些人士所谓“中美脱钩”主张完全是错误的。
王义桅以双边经济关系举例称,技术创新和金融霸主地位是美国的法宝,而十四亿人的广阔市场则是中国最大的话语权。技术必须与市场结合,才能转化成生产力。金融优势必须依托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变现”。这也是众多跨国公司反对美国政府对华加征关税的原因之一。
除了“脱钩论”,美国国内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还出现过“美国吃亏论”“贸易失衡论”“文明冲突论”等论调,甚至还出现过“新冷战”的提法,折射出一部分美国人在面对中国时心存焦虑。
但与此同时,美国百位专家学者及前外交官本月初发表联名信,称敌视中国对美国无益,“最终或将孤立自己,而不是北京”。美国将中国视为敌人并试图让中国与全球经济脱钩的做法,将损害美国的国际角色与声誉。
据王义桅观察,这封联名信至少透露两个信息:一是美国并非铁板一块,“美国国内一致同意对付中国”的情况并不存在,在看待中美关系时仍有许多理性、客观的声音;二是这封联名信有助于美国人进行反思,他们应该认识到,对于中美关系目前遭遇的困难,美国是有责任的。
对于华盛顿政治圈多种声音共存的现实,王义桅表示,这体现出美国国内分化、极化现象严重。
王义桅表示,特朗普总统在大阪会晤中明确说,他对中国没有敌意,希望两国关系越来越好。他珍视同习近平主席保持良好的关系,愿意和中国加强合作。因此,有理由相信中美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共同推动双边关系继续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