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全国人大代表曹金萍:“节流开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储存“源”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曹金萍:“节流开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储存“源”动力

2020年05月21日 15:06 来源:雷竟技平台 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全国人大代表曹金萍:“节流开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储存“源”动力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省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曹金萍。受访者所在单位供图

  (两会访谈)全国人大代表曹金萍:“节流开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储存“源”动力

  中新网北京5月21日电 (沙见龙)节约用水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关键措施,也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须从管理、立法、改革等各方面加强节水工作,同时加快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开发新“源头”产业发展,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动力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省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曹金萍近日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了她将向今年全国人代会提出的建议。

  曹金萍在水利工作岗位任职多年,对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有着特别的感触。她说,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节水工作的重视,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比,中国的节水工作还存在不充分、不均衡、不可持续等问题,在法规建设、工作机制、监管能力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

  曹金萍直言,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节水法规,浪费水的行为还未被列入水行政执法范畴。在节水监管方面,全国取用水计量率不足50%,农业用水等计量设施配备不足,用水统计不健全;基层节水管理机构设置薄弱,多数市县合署办公,缺乏专门人员和技术支撑。部门协调机制还不健全,不利于整体推动节水工作开展,且节水市场机制不健全,用水粗放和浪费问题较为普遍。

  “节水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须在部门分工协作基础上强化统筹协调。”曹金萍建议加快成立全国节约用水议事协调机构,便于统筹协调解决节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以更高权威和更大力度,推动全国节约用水工作高效、协调、有序开展;加强法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尽快制定出台全国节约用水条例,为各地配套制定地方性法规、完善节水管理提供依据。

  曹金萍建议说,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水价体系,探索区域综合水价,协同推进水资源税改革,科学设置差别化的水资源税税率体系。同时,中国应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对重大节水项目建设,节水科技、工艺、产品研发推广以及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利用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加强节水监管力度,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在曹金萍看来,与有限的淡水资源相比,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后备资源。地球上海水资源总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97.2%,沿海地区水安全布局宜陆海统筹,将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作为沿海地区尤其是沿海缺水地区水资源安全保障的重要增量,可有效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供水安全,还有利于减少滨海地区开采地下水,保护水生态环境。

  相较于传统调水工作,发展海水淡化不需大量占用土地,不需复杂的拆迁,更易于落地实施,且具有一定价格优势。而且,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属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可以有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曹金萍说,经过多年探索发展,中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已初具规模,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40个,工程规模达到120万吨/日。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认识的深化,以往制约中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均基本得到解决。曹金萍表示,但中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尚未做大、做强,原因是对海水淡化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缺少政策支持,产能闲置多。此外,在核心技术、自研能力方面还存在缺陷。

  曹金萍建议,在提升人们对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认识的同时,中国应建立由自然资源、海洋、市场监管、发改、财政、水利等部门组成的海水淡化产业产业发展综合协作机制,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开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加强扶持,实施促进该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整合资源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加强宣传引导,提升普通民众对海水淡化水的认识水平和使用意识,增强社会对海水淡化水的接受度。(完)

【编辑:张楷欣】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雷竟技平台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