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时评:更高水平谋开放 浦东新定位链接“新格局”
中新社上海11月12日电 题:更高水平谋开放 浦东新定位链接“新格局”
作者 樊中华
“中心节点”“战略链接”“重要枢纽”,三个重量级词汇让上海浦东再受世界瞩目。
在12日召开的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东海之滨这个仅1210平方千米的区域与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的国家战略共同提及,为而立之年的浦东赋予“高水平开放”这一关键使命。
事实上,作为中国的首个“新区”,浦东的开发开放甫一开始即是站在更高的视角。
浦东因开放而生。与很多围网相隔、独立发展的“特区”不同,浦东的开发首先以造桥修路为先,在地理上与浦西多衢相通,融入上海发展。
浦江通途,将浦西经济、人才等力量输入浦东,也将浦东顶层设计下的空间优势和开放现代服务业的率先实践转化为推动上海从“计划经济堡垒”转型为“市场经济前哨”的强大引擎,让上海从保障国民经济的“后卫”跃迁为以改革开放促发展的“前锋”。
浦东为探索开放之路而前行。30年前,正值国际政治格局变动,社会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遭受挑战,如何扩大开放并焕发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浦东担起了这一重任。
同年而生,一江之隔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筹资来源之一;“财政资金空转、土地批租实转”的创新模式找到了政府率先启动投资、借力市场化机制的“平衡点”;顽强顶住亚洲金融危机,集聚要素市场,浦东成了外商投资的“热土”……
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资商业零售企业、第一家保税交易市场、第一家外资银行……与当时以工业制造业开放为主的“特区”相比,浦东在金融、商业等第三产业上的开放政策引人注目,被认为是率先开启了金融、商业等中国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新篇,以更高层次的视野引领中国开放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在浦东开发开放的探索中相得益彰,当年,《纽约时报》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打出这张“王牌”所释放出的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信号:“中国还在场上,中国正在建立亚洲的金融中心。”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30年来,这块只占中国1/8000面积的土地,创造了1/80的GDP。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丰富、金融机构最集聚、金融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全球排名前十的资管公司中9家已经落户浦东;服务业制造业扩大开放,在外商独资医院、外商独资汽车制造、外商独资认证机构、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等55个领域实现一批全国首创项目落地;浦东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总量达350家。
习近平还在当日的重要讲话中总结道: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浦东正在将开放之路越走越宽。近年来,面向高水平改革开放,党和国家交给上海的“三大任务”,均与浦东密切相关。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为科创企业带来源头活水,浦东金融与科技“双城联动”,16家企业登陆科创板,市值6040亿元,占全国20%。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则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在制度创新上不断挑战“压力测试”,成为国际竞合中制度型开放的探路尖兵。
长三角一体化则为浦东改革创新成果溢出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通过浦东开发开放,“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构想已见成效。
诚如法国学者若埃尔·勒·凯芒所说,浦东开发是当代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最大工程,是中国在未来提升国际威望的一条新杠杆。
浦东而立之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中国再次迎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明确指出:“浦东要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新时代,新定位,新使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王牌”,浦东此番又以深厚的创新土壤、敢试先行的创业精神,重新站在了代表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最前沿,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世界的浦东”将如何以放眼全球又容纳天下的智慧和勇气,承接新使命,挑战新高度,值得期待。(完)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12日 22:07:07
- 2024年11月12日 22:04:35
- 2024年11月12日 21:45:33
- 2024年11月12日 19:01:15
- 2024年11月12日 17: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