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十万个为什么”】陈毅为什么要打倒“陈毅主义”?
中新网北京5月31日电 (记者 阚枫)陈毅元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其豁达直爽、无私坦荡的鲜明个性也被大家所熟知。因为这份无私坦荡,90多年前,青年时代的陈毅曾勇于“打倒”自己。
1929年,面对大革命失败的阴霾,面对“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从井冈山走来的红四军,官兵思想中充满着迷茫和困惑。这年6月,红四军在福建龙岩召开第七次党代会,原本想解决党内思想分歧的大会,结果并没有达到目的。
作为会议主持者,年仅28岁的陈毅血气方刚、性格直爽,为了调和分歧,统一意见,他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这种方式主观上是想维护党内团结,但实际上却是削弱了正确主张,被毛泽东批评为“陈毅主义”。
会议还改选前委书记,陈毅竟意外当选。深感自己挑不起这副担子的陈毅,事后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几经波折到上海后,他用不到一周的时间,赶出近5万字报告,客观详实地反映红四军各方面情况。报告中,陈毅直率地表达了对于党内争论的主张和处理方式,并且再次重申自己不能胜任前委书记的理由。
后来,陈毅日夜兼程从上海带回一封中央给红四军的信函,这就是著名的“中央九月来信”。
按照“中央九月来信”的指示,陈毅回到红四军后立即请毛泽东回来复任前委书记,他还坦言“‘陈毅主义’是非无产阶级的东西,我自己也要和同志们一起打倒这个‘陈毅主义’!”
此后,红四军在福建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会,纠正和肃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形成了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
在此过程中,年轻的陈毅展现出了一位共产党员大公无私、勇于自我批评的风格和坚强的党性原则。
后人有评论称,在当时关系全党全军发展走向的紧要关头,陈毅抛开个人名、情、利,坦荡豁达,一心为公的大局观,对中央作出准确判断和决策,对党和军队的发展功不可没。
公私二字,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品格,公私之间如何取舍,更能照见共产党人的党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论述“公与私”,并以此阐释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和党性。
“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
回望百年党史,光明磊落、坦荡无私,这是一代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镌刻下的光辉品格,更是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秉承和锤炼的品质修养。(完)
- 专题: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3日 15:49:24
- 2024年12月23日 14:13:38
- 2024年12月23日 12:01:50
- 2024年12月22日 16:48:36
- 2024年12月22日 15:53:01
- 2024年12月22日 09:16:06
- 2024年12月22日 09:08:46
- 2024年12月21日 19:19:45
- 2024年12月21日 17:09:19
- 2024年12月21日 14: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