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6日电 新近出版的《了望》新闻周刊刊登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阮宗泽的文章,该文从多个方面解读中共十六大后的中国外交走向。全文如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这是本世纪头20年中国的“大局”,中国未来的外交走向,将从这个大局出发,为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和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构建共存共赢的合作大框架
首先,致力于发展与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对俄关系、对美关系、对欧关系、对日关系积极、平行发展,有助于改善我在国际中处境,扩大中国的回旋余地。当前,“反恐因素”成为维护大国之间团结和加强合作的重要内容。中美成立了中长期反恐交流与合作机制,中俄成立了反恐工作组,中国与巴基斯坦、印度、英国、法国、德国等都进行反恐交流。中国与大国力量之间正致力于建立一个稳定的合作框架,这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缓和。
其次,大力推动对话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越来越重视在多边外交中发挥作用,特别是重视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的核心作用。多边外交实际上成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形象,扩大影响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经济,环境保护和社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倡导新安全观。今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就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只要本着互相尊重,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的原则,再难的争端也可以通过和平谈判方式来解决。这是新安全观在外交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积极倡导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国认为,经济上相互依存,取长补短也成为国际共识。同样,文明、文化亦然。不同的文明、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甚至敌视。文明、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们之间的差异应当成为促进交流的纽带而不应成为冲突的因素,这就需要不同文明,文化加强交流和对话。“9·11”事件以来,国际社会在反思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时,对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处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年10月在墨西哥举行的亚太经济与合作组织会议期间,就举行了第一次文明与文化对话会。
与周边互为战略依托
新世纪初,我大周边外交成果显著,一个南北“两翼齐飞”的放射状区域合作大架势呼之欲出。
在北面,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经贸等领域的合作,而且发展势头良好。南面以10+1(东盟10国加上中国)和10+3(东盟10国加上中、日、韩3国)为龙头大力提高东亚合作机制水平。
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近年来连续跃上四个重要台阶。第一个台阶是全面建立或恢复外交关系。第二个台阶是1996年7月,中国成为东盟国家“全面对话伙伴”国。第三个台阶是1997年江泽民主席与东盟9国领导人举行非正式首脑会议,确立了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新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第四个台阶是今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成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在当今世界经济挑战面前争取实现共赢的关键一步。它为2010年前建成拥有17亿人口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确定了更加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范围、措施和时间表。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次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也取得喜人成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首次举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6国领导人共商合作发展大计,对促进该地区和平与发展必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这也将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与东盟在加强经济合作的同时,还在安全领域积极磋商,并取得成果。如中国与东盟就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发表了《联合宣言》,双方还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强调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有关争议,它确认中国与东盟致力于加强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共同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一宣言将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信任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目前世界经济虽然已经转入复苏,但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改革带来的发展与市场已经成为东南亚经济成长的希望与寄托,逐步成为亚太经济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经济与亚太国家经济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空前提高。在此情况下,中国积极就加强区域合作,并提出建议或看法就是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体现。中国与周边国家近年来极富成果的合作实践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互为战略依托。
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谋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形势云谲波诡,跌宕起伏。“9·11”事件对国家关系的冲击和影响正在向深层次发展。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地区热点此起彼伏,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美国单边主义,诉诸武力的倾向在发展,它所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为国际关系中增添了更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敌对势力不会放弃利用民族,宗教,民主,人权等问题向我施压,这对我们在新形势下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提出了新的挑战。还要特别注意到,从欧亚大陆到太平洋一线正在形成一条“动荡弧线”,它集中了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冲突点,又是恐怖活动的高发区,石油等战略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冲。
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取得胜利后,又将战争之剑指向伊拉克,并企图通过“打伊倒萨”诛锄异己,重塑中东格局,控制该地区的石油。同时,美国将中东地区的巴以冲突纳入其反恐框架,对朝核问题区别对待,在对朝保持压力之时,采取“先伊后朝”的政策取向。一旦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得手,很可能会挥师东向,转而对付北朝鲜,东北亚可能会风云再起。南亚地区地区形势仍十分复杂,脆弱,存在不少变数,只要风吹草动,又可能使矛盾激化。从地缘政治角度看,我国正好处于“动荡弧线”的结合部,这决定了我国的周边环境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因此需要增加危机意识,曲突徙薪。
展望未来,“9·11”事件可能改变了不少事情,如各国对国家安全战略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国际局势也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然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却并未改变,相反变得更紧迫,并成为国家社会的共同诉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这为我们争取一个大和平环境,专心搞建设创造了条件,而且成为可能。因此如何把握机遇,谋求发展成为紧迫课题。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过去20多年的发展史表明,中国的发展对周边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来说是创造了不少机遇,中国是稳定的力量。这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中国将再次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发展就是和平力量的增强,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贡献。
稿件来源:了望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