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拥堵才刚刚开始 城市拿什么向“限购”说不?

2010年12月30日 14:49 来源:长春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北京限行又限量

  在中国最先进入汽车社会的北京,争议日久、悬而未决的限购令终于出台。汽车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方便,限购是一种无奈之举。

  23日,北京市政府以印发42号文件的形式公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 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意见》在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中,不仅提出了2015年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左右的要求,而且还提出了自行车出行比例保持在18%左右,小客车出行比例控制在25%以下的要求。

  在限制小客车出行的同时,北京市明确提出,2011年度小客车总量额度指标为24万辆,平均每月两万辆,指标额度中个人占88%,营运小客车占2%,单位占10%。小客车额度由北京市民通过摇号方式无偿取得。非北京市民须持有北京有效暂住证且连续五年(含)以上在北京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的才有参与摇号的资格。

  北京是继上海之后,第二个限购的城市,广州、成都相关对策正在调研之中……

  购车潮激流涌动

  一边是“限”,另一边则是刚性需求下的高速增长。

  还是说北京,据了解,该市机动车短短五年时间,由2005年底的约258万辆迅速增加到2010年11月底的约469万辆。目前尚有200万驾驶员持“本”待车。

  在二三线城市,自驾车已成为居民出行的主要选择。调查显示,在中山市14.5%的受访者在出行时选择使用家用汽车。在长途出行时,12.1%的受访者选择了自驾车,仅次于长途大巴和飞机。

  中山城乡居民的汽车拥有量也逐年上升。据调查,城镇居民2007年~2009年年末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分别为24辆、25辆、27辆,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数量分别是14辆、15辆、16辆。当前,中山市民的汽车消费欲望还很强烈,以此推测中山汽车市场仍有一定潜力。

  中山的情况,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拥堵才刚刚开始

  有行业人士认为:城市化带来许多福利,所以大城市永远比小城市有吸引力。中国还会越来越积聚,城市会越来越大。按照中国的城市化进度,未来1000多万人口的城市会有10个、20个,长春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会进入“1000万级”。

  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交通问题只是初露端倪。接下来大多省会城市,一些地区经济中心城市都会出现这种问题,像长沙、武汉等城市现在也堵得很严重。不仅是城市堵,而且区域性的堵车现在也已经出现了。京藏高速路张家口段的堵车能堵一个多星期。

  中国的城市化是一种趋势,与此同时往沿海集中,整个沿海形成一个城市带。这样的交通全靠小汽车肯定要堵。

  何以向限购说不

  相比其他省会城市,长春汽车保有量尚有一定增长空间,但刚性需求的汽车市场将会不断带来新的压力。

  专家认为:要彻底解决拥堵这个问题,旧的规划体系就要调整,要采用新的规划思路,就是“反规划”,先考虑人的步行,先考虑水的流动,先考虑生态系统,先考虑绿色的基础设施,先考虑人的日常生活,再去考虑城市的发展建设和“灰色的”基础设施的布局。

  北京拥堵治理要支付很高的成本,但还来得及。

  首先是不鼓励开车,街道尺度至少要变到现在的三分之一,马路的密度至少要增加一倍,把马路更细密化,把小区街道化,把大院围墙拆掉,开放给行人和自行车。现在过马路,常常要跨越100米宽的危险带,人给汽车让道,结果只会使得人不愿意走路,开车的人越来越多;小区和大院的围墙构成了穿行的屏障和毫无商业价值的边界,城市失去了城市性,人的步行距离加长。

  第二就是要给人们其他选择,自行车系统、公共交通系统都需完善。现在骑自行车,吸的都是汽车尾气,因为没有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的、绿色的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不是只在路边建,它应该通过社区和现在的大院像神经系统一样渗透到整个北京城。如果北京能有一半的人靠骑自行车上班,那么北京的整个交通状况就会改善,如果能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80%靠自行车出行,那离低碳、和谐、健康、宜居的社会就不远了,实现这个并不困难,只要按上述的“中药方”去做。

  也许,更长远地来看,我们应该倡导另外一种文化——自行车文化。

  结论:发展汽车的同时又不能依赖小汽车,应该提倡第一是步行,第二是骑自行车,第三是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这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最终良方。(姜煦 蔚宏)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