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太原治堵 人、车、路将面临一次严峻“大考”

2011年01月12日 15:53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月2日,《太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正式亮相,长期以来“人怪车多,车嫌人堵”的城市拥堵症有望得以缓解。此消息亦成为市民新年热议的话题:未来出行条件改善了,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自身素质能否同步提高?随着轨道交通施工期的临近,局部道路将会实行交通管制,届时,太原的人、车、路将面临着一次严峻的“大考”——

  2011年元旦刚过,一个令太原市民兴奋的消息通过网络传遍千家万户。《太原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方案》正式公布,并向社会征求意见。她标志着酝酿已久的城市轨道交通,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几日来,记者就发展轨道交通之于治理拥堵,分别与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人士进行交流座谈。一个需要所有太原人做答的考卷是:自政府投巨资、下决心建成轨道交通的那一刻起,是否就意味着天下从此无“堵”?令人欣慰的是,多数市民已然认识到和谐交通的实现是一道立体几何题目,靠的是所有交通参与者的行为养成和集体意识。随着方案的最后敲定,轨道交通的开工时间日益临近,大范围的施工将带来局部线路调整和交通管制——把将要到来的特殊时期的这份特殊考卷,放在今天来设问太原的人、车、路,会有哪些差距呢?

  人的设问:你抢一秒影响5辆车通行

  为了实地感受行人的不规范行为对道路交通的影响,记者从1月5日上午9时开始,自长风街口沿并州路步行到广场公交车站,总用时3小时35分钟。

  长风街十字路口路面宽阔,交通秩序良好,每当绿灯闪亮,行人便快速通过。一位住在附近农科院宿舍的中年人分析说,这里良好的交通状况得益于马路宽敞、车辆行驶规范,以及行人比较遵守红绿灯信号。“这么宽的路,大家都规范通过,如果你一个人闯灯行走,会显得很特别很尴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吧。”和这里的交通秩序堪有一比的,还有记者随后注意到的同样宽敞的大营盘十字路口。

  太原市多数交叉路口都是比较窄小的。这样的路口虽然也设有红绿灯,但由于人、车争道,行人结伴成群,强势通过,压住车辆无法通行,不长时间就形成了堵车长龙。以并州路太原师范学院门口为例,在记者停留的20多分钟里,行人基本上是不看红绿灯的,只要正在通行的车辆间稍有空隙,骑摩托车的、推自行车的就会见缝插针。有人第一个撕开了强行通过的口子,其他人就会蜂拥紧随,直到一拨人全部通过。而这短短的几秒钟,足以使南北通行的车辆堵成死结。

  在太原师范学院任职的朱护国先生称这种现象为 “无因焦虑”,“实质上是心态养护欠缺、文明意识荒芜的体现。算一笔账就会清楚,人们每天浪费掉的时间不知道是‘秒’的多少倍。”他认为,“陌生人群体间的负面心理更具传染性和影响力,所以就形成了长风街十字路口和师范学院门口两种过马路的行为心态,对健康也是没有好处的。”

  那么,行人抢一秒过马路能影响几辆车在绿灯前通过呢?这天中午12时,记者在并州路和双塔街交叉路口进行实地测算。这个路口的宽敞度和车流量在太原市当是中型偏上,如果没有行人抢灯,由北向南正常行驶的车辆平均一次绿灯能通过80辆左右,而当行人在第一秒开始抢行到马路中间大约需时3秒钟,会减少车辆通行15辆,平均每秒5辆。而这3秒钟仅仅是你到了家门口掏钥匙的时间!

  车的设问:照章行驶咋就这么难

  说到拥堵,一般人会首先归责于车辆增加太快。然而,人们渴望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本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哪个政府可以限制公民购买机动车辆,问题是车主(或司机)应该具有现代公民意识,文明驾车、规范行驶,做和谐交通的践行者。”山西师范大学张崇康教授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说。

  太原的车怎么了?

  镜头一:1月8日,正是高峰期,一辆红色奥迪车当道停在并州路二营盘公交站附近的路面上,女司机下车查看,并没发现什么毛病,这才允许停在后面的一辆捷达车开走。时间大约10分钟。为了避让停在路中央的“事故车”,刚才还通行顺畅的其他车辆,到了这里被迫放慢速度,很快,一辆接一辆的车便排到红绿灯前。原来,那位女司机感觉爱车被捷达车蹭了一下,停车竟像在自家车库里那样随便。

  镜头二:1月6日晚上8时许,五一广场南侧公交站附近。在这里,由南向北行驶的车辆是不允许掉头的,但是,一位出租车司机警觉地放慢速度,四下查看,当确定没有交警后,便迅速左转违章掉头。

  发生在司机身上诸如酒后驾车、乱停乱放、抢灯通行与行人抢道等行为,是太原车辆违章的主要病症。张教授认为,其带来的负面效应是隐性的,一是影响行车秩序,而秩序是保证效率的前提;二是这种不良行为的复制能力强,效仿成本低,“凭什么我得遵章守纪?”

  对于许多人希望通过限制汽车数量增长和加大行车成本,来治理交通拥堵的观点,张教授并不认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汽车进入家庭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既然人类有发明和制造汽车的技能,就一定有治理拥堵的智慧。”

  路的设问:要长要宽更要通透

  太原市已然成为全国最拥堵的省会城市之一,记者就该结论在市住建委得到证实。全国50个大中城市市民上班路上平均花费的时间,其中太原平均耗时33分钟,列省会城市第四位;太原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仅有8.53平方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字是决策者进行科学分析、缜密规划并最终形成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事实上,因为“堵”,普通百姓早就把眼睛盯在了“路”上面:道路再宽些、再长些。然而对于决策者而言,则必须同时考虑:路路连接、主干通透、立体有序。

  太原人近几年来都有这样的感受:一边是“堵”局困境越来越紧,一边是修路力度越来越大。然而,人们似乎感觉不到密集道路工程对于缓解出行拥堵所起的作用。“全市核心区内90%的主干道高峰时都在超负荷运行,主要干道平均车速每小时只有19公里-21公里。”太原市轨道交通建设筹备组相关负责人坦言,虽然政府每年对道路建设的投入都在增加,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仍难以满足机动化交通需求。据统计,近几年全市道路长度增长17.8%,面积增长14%,而汽车拥有量却增长了89.3%。两个增长速度相距甚远。

  上马在即的城市轨道交通,正是政府下决心补上历史欠账的重点工程。市住建委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未来5年,太原市具备立交改造条件的,将实现城区道路全部互通立交;不具备条件的,则通过下穿或上跨方式实现主路互通。

  就在市民们喜形于路越修越宽、越修越长时,家住双塔西街体育馆附近的退休干部曹国栋,却冷静建议:路要修好,更要管好!他希望埋在路下面的各种管线,虽然分属于不同部门,但掩埋和维修时应该统筹考虑、科学安排、一步到位,“不要动不动就开膛破肚,浪费国家钱财不说,还影响人车通行。”

  采访心语 拥堵其实是一种城市“富贵病””发展病“。“堵”病袭来,说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需终年“吃药”。我们要找的,是能软化病情、促进机体和谐的长效“药”,即便轨道交通来了,也非灵丹妙药,只能缓解,不能根除。

  轨道交通等硬件工程的上马不可能一蹴而就,城市机体自身的调理功能更为重要,比如软件建设。和谐交通需要行人、车辆、管理者等元素共同构建,然而,现实中这几个元素两两之间却很难和谐。比如,司机认为个别滥用的监控探头、贴罚单,对于规范交通秩序是南辕北辙,敛财之嫌大于教育效果,然而却成了交警频繁使用主要手段。接受采访的人士指出,管理者不能利在其中,惟“城市交通的顺畅和谐”是求!

  “硬件上去了,软件管理如何跟上?”问完了人、车、路,最后的设问还是留给交通的主要管理者——交警部门吧!

参与互动(0)
【编辑:魏巍】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