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买车容易维权难 不在4S店保养就不给保修

2011年03月04日 14:4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侯先生提供的汽车保养手册上注明的免责条款。 记者 冯砚农 摄

  威海市民侯先生在4S店买了车,没在4S店做保养,因此被4S店告知“不在4S店保养就不保修”。而实际上,在专业保养店比在4S店保养能省去三分之二的费用。车主在维权时,厂家和4S店都用一些霸王条款相互推诿。

  保修“资格”竟是先保养

  2009年,经区的侯先生从高区某4S店花38.2万元购买了一辆高档轿车。同年8月,侯先生的车跑满5000公里后去4S店享受了免费的首次保养,之后就在自家附近一家专门做汽车保养的连锁店保养。

  2011年1月,侯先生照例去自家附近的专业汽车保养店做保养。工人在检查车辆时发现,侯先生的车左右减震器漏油。工人告诉他,车辆还在保修期内,减震器漏油属于质量问题,可以去4S店免费更换。

  侯先生心想漏油情况不是很严重,可以等到下次保养的时候去4S店把减震器给换了。3月1日,侯先生的车跑满3万公里,需要做第六次保养。当天侯先生赶到4S店,该店工作人员却拒绝给侯先生的车免费更换减震器。“不给换的理由是我没在他们店里做保养。”

  侯先生说,自己之所以不去4S店保养原因有很多。“价钱贵是最主要的。贵得吓人。”除了价格昂贵,从侯先生的家到4S店需要穿过整个威海市区,路途远不说,还要提前预约、排队。“太耽误时间。”

  不在4S店保养就不保修让侯先生非常气愤。他随即与吉林的厂家取得联系,厂家答复侯先生,产品保养手册上第16页有明确的表述:“不在特约维修站保养,保修期内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厂家不负责。”

  记者找来侯先生车辆的保养手册翻到第16页发现,质量担保说明一则里对不属于质量担保范围的情况有明确表述:车辆到非指定特许经销商处做保养、维修后出现的损坏。

  侯先生告诉记者,这范围划定得十分模糊,并没有明确说只要不在4S店保养就不保修,而是变着花样将产品质量问题转嫁到别人头上。

  卖车不挣钱售后服务才赚钱

  侯先生说,作为一个老司机,4S店动辄上千的保养费在他看来有些“宰人”,一些名目都是莫须有的。“同样的保养项目,在专业保养店比4S店能省去三分之二的费用。”

  3月2日,4S店工作人员与侯先生取得联系,表示侯先生可以先交钱换减震器,如果厂家同意给侯先生免费换4S店还会将这个钱退给他。“左右两个减震器加上工时费的报价5000多元。”据侯先生了解,这个价格比市面上贵一倍。

  “4S店卖车不挣钱,靠的是售后服务挣钱,另外厂家返点和保险返点也是4S店的重要收入来源。”某国内汽车品牌销售总监刘先生爆料,4S店卖车厂家都有促销政策和返点。“轿车的返点在5-8之间。”

  刘先生说,除了厂家返点,如果在4S店购买保险,相应的保险公司也会给4S店返点,是保险金额的5%-10%。但4S店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售后服务。“原厂配件、机油,都是垄断的暴利。”

  车用灯泡,市面上5元一个,4S店要20元。“其实,东西都一样,只是扣上了原厂的帽子。”刘先生以侯先生需要更换的左右两个减震器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4S店每个减震器价格在2000元以上,而市面上原厂的减震器不过1000元左右,非原厂的也就七八百元。

  “免费检查只是诱饵,为的是让你交钱换件或者维修。”如果检修人员告诉你皮带老化或者刹车片磨损严重你会不会担心呢?如果你担心,那结果只有一个:换件。因为熟知4S店内幕,从业十余年的刘先生换过4辆车,但从不在4S店保养。“越了解,越害怕挨宰。”

  当记者向刘先生询问工时费是不是按小时计算时,他向记者介绍,工时费并不是每小时的收费,而是根据技术难度、维修等级计算出来的。对于目前4S店收取工时费的标准,刘先生也说不清,“比较混乱,一般都是张口要价。”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厂家也会用一些“霸王条款”来推卸责任。“玻璃就不在三包之内,任何的人为因素都不保修。”而“人为因素”则成了厂家和4S店推卸责任的重要“挡箭牌”。

  维权难主要是无法可依

  就在汽车投诉增多的同时,车主面临的汽车维权难点也日益突出。记者采访了解到,针对汽车维权的特殊性,汽车维权难可以被归纳成五大类:取证难、鉴定难、维权成本高、解决效率低、买车容易退车难。

  市消协工作人员表示,部分消费者在平时保养、维修时不注意收集相关维修单据,以及车主缺乏对汽车的专业知识,待到维权需要举证时才发现根本无从入手,是维权取证难的主要原因。

  另外,车主不认可厂家的检测结果时,需要自行进行质量鉴定,而目前国内仅有的几家鉴定机构并不接受单方面委托,如果车主要求进行鉴定还需要得到厂家的书面同意,这对于车主来说难度更大。

  即便是车主拿到了厂家的书面同意,检测费也动辄上万,再加上主要部件的检测,一辆车检测下来仅检测费就高达10万以上。“天价”检测费谁愿意承担?

  消费者所购汽车发生的种种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答复,究其原因还是汽车方面的相关法律规定呈空白状态的现象较普遍。在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企业才会肆无忌惮地模糊“三包”概念。(记者 冯砚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魏巍】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