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汽车频道

昔日呼吁买车如今出招治堵 两会汽车提案议案之变

2011年03月14日 11:1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曾庆洪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李进巅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

  全国两会汽车议案提案之变

  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我们总能见到许多熟悉的汽车人面孔:曾庆洪、李书福、王凤英等,他们提出各类提案,为中国汽车行业发展出谋献策。而从近年的提案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归纳出中国汽车业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 关键词:治堵

  行业背景:2010年,中国汽车年产销超过1800万辆,但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大中城市纷纷出现堵车现象,治理拥堵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北京出台摇号限购政策后,2011年1月京城新车交易量仅为1.79万辆,同比下降72%。在新的消费环境下,汽车企业和汽车人面临如何转型升级的难题。

  提案关注重点:治堵、人力成本、自主品牌发展

  都关心治堵但新招较少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在2011年提了两份议案,一份关于“治堵”,一份呼吁“涨薪”。他解释:“治堵的根本是为了推动汽车消费,为车企转型提供引擎;涨薪的出发点是,要提高一线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这是提升中国产品品牌形象的必然要求。”

  李书福说,要调动和鼓励地方政府解决汽车拥堵的问题,如果基础设施完善了, 路不堵,随处可停车,想买车随时可以买,想用车随时可以用,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全国人大代表、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表示,城市为什么会堵,就是公共交通没有跟上,所以大家都买车出行。还有在交通的规范管理,包括红绿灯设计管理都有潜力,还没有认真地探索。他举了个例子,美国是“鼓励购车、限制消费”,买车很容易,上牌也很简单,但是上路的话,费用就很贵,好处是把车子从城里撵到城外,平时可以开车的就不开车了,而要去城外不得不开的时候再开车。所以,美国高速公路车的密度很大,城市里面密度不大,而我们则恰恰相反。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李进巅对限车有不同看法,交通拥堵确实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限车也只是病急乱投医的一种尝试。

  关注汽车人才待遇

  近年,车企扩充产能,在建的新工厂越来越多,对汽车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而汽车业人力成本上涨也是老总们头痛的一个问题,李书福表示,现在大家都不愿意去做一线劳动者,第一,太辛苦;第二,收入太低;第三,政治地位不高,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学技能,不愿意接受技工技师的培训,不愿意干活,而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中国产品的质量很难保障,技术很难进步,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整个中国的国际形象得不到提升。

  “合资自主”促产品提升

  近来,“合资自主”的产品和提法在汽车业内成为一个热门。但两会汽车界的代表们似乎对“合资自主”一说持否定态度的多。左延安就称,合资自主是个伪命题。从技术来源看,它还是外资的,合资企业多少年来的技术都是外资的,合资自主只是换一张皮而已,本质没变。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表示,“合资自主”短期内对现在的产品有直接压力;长远看,会促进自主品牌快速提升。这种更直接的竞争就会带动自主品牌对产品品质、品牌口碑的更加重视,会逐渐得到消费者认同。只有自主品牌产品品质真正与合资相接近的时候,才会更有竞争力。

  2010年 关键词:汽车质量

  行业背景: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在危机面前,大家都把抵御金融危机冲击当作首要目标,但当金融危机影响消减,大家却突然不知道中国汽车该往哪里走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该取消还是继续推行?

  当年提案关注重点:汽车质量、汽车召回制度、汽车下乡、城市公共交通、汽车品牌战略以及汽车再制造

  议案提案回顾

  全国人大代表曾庆洪:关注汽车召回 从零部件企业做起

  2010年,我国施行汽车召回制度已进入第7个年头,据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为汽车召回管理设立的专业网站中“召回公报”资料显示,自2004年6月18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共计发生210余起召回。整车厂家及零部件厂家均面临着因汽车召回所带来的巨大风险,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经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有必要从零部件企业逐步推进汽车召回相关保险,提议在汽车召回制度中增加推进汽车召回相关保险的内容。

  点评:汽车召回和汽车质量是2010年汽车行业两个重点词。我们也呼吁中国汽车召回制度能继续完善,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最好的汽车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建议成立中国“汽车社会”研究课题组

  建议成立中国“汽车社会”研究课题组,为中央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点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了,但是马路杀手多、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交通违章多,感觉还是处于自行车社会。  

  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打响“中国车”概念

  建议国家应该制定中国汽车产业的品牌发展战略,打响“中国车”这样一个概念。制定国家层面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在政策、产业环境等方面,给优秀的自主品牌更多扶持,最终培育出中国人自己的国际驰名汽车品牌,让中国车与日本车、德国车、美国车在国际市场上同台竞争,并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中国车的品牌形象。

  点评:俗话说“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家的好”,既然美国政府可以出手帮“自家娃”美国车企扫清障碍,中国政府也可以在适当时候给予自主品牌更多的支持,帮一把。

  2009年 关键词:救市

  行业背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打击了国内车市:曾经辉煌百年的底特律面临严峻危机,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巨头挣扎在破产的边缘,本田等厂家逐一宣布退出“烧钱”运动F1,欧洲等市场销售也全面下挫。中国国内市场也受到波及,“救市”成为主旋律。

  当年提案关注重点:拉动汽车消费、关注混合动力、小排量解禁、汽车报废

  提案回顾

  全国人大代表左延安、曾庆洪:用住房公积金买车、车贷

  尽管目前在中国还有不少人住房比较紧张,但由于目前区域性房价较高,相比之下购车的压力远远小于购房,并且根据个人业务及工作性质的不同,对于一部分人来讲在某种程度上,购车比购房更应优先解决;另一方面,对于目前有房子居住的人来说,他们一直缴纳住房公积金却无法提取使用。因此,如果国家允许个人用住房公积金购买汽车并鼓励住房公积金用于车贷,将有利于促进汽车消费,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

  点评:“非常时期使用非常手段”,在金融危机面前,两位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地打起了住房公积金的主意,当年引起挺大的讨论,但随后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救市措施,汽车还是没能动住房公积金的蛋糕。  

  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政府汽车采购应优先选择自主品牌

  当前,很多自主品牌车型已在质量和性能上实现了长足进步,但在政府采购名录中少有自主汽车品牌,更不用说采购自主品牌车型,这不但不利于自主品牌的健康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振兴也无从谈起。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应调整一系列过时的车型配备标准,取消多层招标壁垒限制,优先考虑自主品牌尤其是高品质小排量自主品牌汽车,以切实行动支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振兴。

  点评:“政府汽车采购应优先选择自主品牌”在2009年提出,当年来看影响较小,但2011年应该有戏了,因为曾经的国外豪华品牌沃尔沃已经成为自主品牌了,上政府采购目录是迟早的事。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也乐意看到政府采购目录上多点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长安的身影。

  2008年 关键词:节能

  行业背景:2008年年初,全球汽车行业面临着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众多汽车公司高层注意到在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汽车业的利润不断被吞噬。而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也给汽车业发展巨大的考验,节能减排、绿色能源成为新的关注点。

  当年提案关注重点:节能减排、绿色新能源、燃油附加税

  提案回顾

  全国人大代表曾庆洪:轿车等级划分标准应当统一

  我国对轿车等级的划分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采用德国大众的划分标准,这种传统的欧系标准在某些方面已与中国汽车市场不相吻合。

  点评:三年过去了,中国汽车市场成世界第一了,轿车等级的划分标准还是那么乱。

  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提倡顺风车合法化

  城市交通拥堵,对城市的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私家车的空载率非常高,开顺风车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上下班高峰期车满为患的现象,减少了私家车挤占的交通空间,缓解了交通压力,同时也减少了燃油消耗,节约资源,减低污染。

  点评:印象中,老外都喜欢搭顺风车,但在中国,无论是车主还是搭顺风车的人都各有担心,怎么同样的顺风车在中国就变了味,这到底是谁的问题?

  最执著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尹家绪

  多次提案

  支持环保小排量车

  在整理这些年“两会”汽车提案时,“全国人大代表尹家绪”与“小排量车”成为了多次出现的组合。“技术高不高不是汽车大小说了算,而是按照技术标准来促进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汽车本身是一个产品,就跟人一样,不能说个子大的聪明,个子小的傻。像我是重庆人,个子比较矮,在北方都属于二级残废。”“国外有很多官员自己开小排量汽车,中国也应该这样倡导。”尹家绪连续多年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发展小排量汽车的建议,现在,在许多城市都已经取消了“限小”政策,但是要彻底改变小排量汽车近年来遭遇的尴尬,路还挺长的。专题文、图片整理/龙嘉丽 王灿彬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建宗】
    ----- 汽车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