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城区停车费上涨近一月,停车难,尤其是中心区老旧小区居民停车难,尤为明显。北京晨报记者近日走访城区多个小区发现,为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问题,错时停车、限时停车、改扩建停车场等“招数”轮番亮相,各区县主管部门开始酝酿“单行单停”,即社区内车辆按线单向行驶,单向停车。
今年将建立体停车场
据西城区市政市容委交通科介绍,目前,西城区辖区内7家社会单位对现有停车场进行改造,增加停车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什刹海体校共80个停车位,白天自用,夜间对外开放;复兴门外大街的中石化大厦把地面停车场改造成机械式的二层停车场,车位从45个增加到90个,由居民和单位车辆共用。北大医院职工车辆白天停放在华裕园居住区内,医院内停车位全部给就医者使用,夜间部分车位供周边小区居民使用。
据了解,今年初,西城区开始对全区的停车资源试点调查,选择了文保区中胡同多、平房多的新街口街道以及社会单位集中、主次干路较多的月坛街道两处。
今年德胜街道将在全区率先建设“立体停车楼”,实现一车一位。“立体停车楼”,位于裕中西里小区,可停放200多辆汽车。此外,结合小区的道路拓宽和绿地改造,预计将增加车位近400个,基本能够保证小区的私家车一车一位。今年,将在月坛体育场、月坛南街地下,分别开建多层停车场,两年后预计可增加4000余个车位。
此外,城区单行单停正在协商试行。
胡同实行“三单”政策
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城区现有胡同、道路1110条,东城将通过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交通管理规划,来解决停车难问题。
首先是禁停区域。东城区北二环、平安大街、金街、银街、朝阜路、崇雍大街等“九横八纵”的主干路网上,将划定一系列禁止停车的区域,24小时禁停。
其次是限时停放区域,也就是除“九横八纵”主干路网之外的,相邻居民稠密区的次干道,路侧夜间限时开放,方便百姓停车。金宝街等重点区域,则实行单位和社区“错时停车”。
第三就是胡同停车。胡同较多,是东城区最突出的典型特点。对此,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文保区改造,东城区将加快推进胡同“三单”政策,即“单侧、单行、单停”,打通胡同内的“微型循环”。
除了单行单停,部分胡同还将建立体停车库。去年底,车辇店胡同成为东城区首个试点,该胡同内一个容量几十辆机动车的临时停车场改建成4层的立体停车库。新建立体车库投资1600万元,可提供停车位200余个,相较现有停车场扩容一倍多。
车辇店胡同试点的经验,有望在东城区推广。据悉,类似立体车库今年计划再建2至3个。
老旧小区界定是难题
4月1日停车费大幅上调以后,为了解决老旧小区居民停车问题,本市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即居民区车辆在本居住区周边占道停放,按包月或包年形式办理居住区周边临时占道停车证;临时停车收费标准仍按北京市临时占道停车场收费标准执行,也就是执行每月150元、全年1600元的优惠政策。但停车费上涨近月,优惠政策却迟迟没有实施,老旧社区居民陷入被涨价和被贴条的困境。
如何界定老旧小区范围,小区居民车辆如何辨别,优惠停车证如何下发?这些问题实际操作的复杂性,导致目前优惠政策执行的范围和细则都还没有确定。
记者从停车管理公司也了解到,到底多大的范围内算是老旧小区还存在争议,因此停车优惠证还未发出一张。
此外,停车费上调之后,还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叫“备案小区”。停车优惠政策限定在“已备案居住区的居民”,还有一部分未备案小区,也该纳入优惠范围,但主要是有些小区周边没有路侧停车条件,即使纳入优惠范围也解决不了停车问题。
晨报记者 陈琳
●
朝阳
沿单行线开车进社区
潘家园街道社区
案例
1
关键词:见缝插针
小区改造挖掘新车位
朝阳区23个街道共有各类老旧小区408个,多多少少都存在停车难题。其中,潘家园街道较为典型。2.8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基本上都是老旧小区,没有地下停车场。但这里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达到16万人,平均下来,每平方米45人。4月1日起停车费大幅上调之后,街道办事处经过调研后统计,整个地区停车位缺口达2200个,其中社区内缺口1320个。
潘家园“磨二”小区(磨房南里第二小区)以前是“有车没车,家家安地锁”,由于长期没有物业,小区里的100余个车位根本不够用,居民意见很大。
在街道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小区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在征求居民的意见后,配合老旧小区改造,将部分效果较差的绿化面积改造成停车位,增加了70个停车位,缓解了居民的停车问题。同时引入停车公司,开始对小区车辆进行“停车入位”管理。
昨天,记者在“磨二”小区看到,居民楼旁边都划上了停车线,以往堆入杂物的树下,也收拾出来划成了车位。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开始收费,今后小区内部停车实行收费管理,到辖区来办事儿的外部车辆可进入小区计时收费。
据悉,改造还在继续,更多的车位将被挖掘出来。
关键词:封闭管理
居民自治引导停车
位于武圣东路南侧的松榆西里社区东院则实行“纯居民自治”。该院内有6栋居民楼,常住人口1080人,现有私人机动车80余辆。以前小区进出无人看管,管理措施难以到位,车辆乱停乱放,既妨碍行人出行又占用消防通道。
街道与居民沟通后,决定以小区“居民自治”的形式进行管理,在居委会、派出所民警的共同指导下,成立了居民自管委员会,对小区进行管理。
首先是修缮治安岗亭,安排专人值班值守,居委会和自管委员会推荐了小区内5名下岗退休居民担任值班人员,在小区大门值班,对小区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做到严格车辆和陌生人出入登记制度;自治小组对小区的车辆进行统一登记、管理,并引导车辆有效停放。每月车主缴纳费用50元作为管理费,保证有车位。这样一来,小区内环境好了,车主负担也不多,大家伙儿都挺满意。
关键词:单行单停
社区路段分出入口
街道办事处主任刘炳起介绍,在配合老旧小区改造充分挖掘车位资源、实施小区居民自治规范停车后,有条件的社区还要实行单行单停,今年内准备对松榆里社区进行单行单停改造。
据介绍,松榆里社区四周都是次干路,且道路比较规整,路网贯穿情况较好,适合组织单向行驶。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松榆里社区,该社区有36栋楼、共计4000多户居民。社区有6个路口与外部市政道路衔接,下班回家的车流从各个路口回到小区。小区道路两旁到处可见随意停放的机动车,使原本双向可顺畅通行的道路,时常出现会车发生拥堵的情况。
刘炳起介绍,为了缓解社区内的拥堵情况,松榆里社区将调整和规范社区的出入口,引入停车管理公司,在6个路口实行“半封闭”,“居民可以随便进,但车辆需按线单向行驶”,同时,组织车辆单向停车。
据悉,单行单停措施正在向居民征集意见,年内将正式实施。
小关街道社区
案例
2
关键词:错时停车
居民区写字楼车位共享
白天,写字楼白领将车停入附近小区,夜间,居民将车停在写字楼,两辆车共用一个车位。朝阳区部分写字楼和居民楼密集扎堆的地区悄然兴起“错时停车”,利用小区居民与写字楼的时差“盘活”停车位。
下班后,家住小关北里45号院的周先生并没有着急回家占车位,而是约上朋友踏踏实实吃了顿饭。晚上9时左右,周先生将车停在家门口一座写字楼的停车场。“原来可没这么省心,找车位都成了每天的心病。”周先生说。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关北里45号院共有居民328户,其中100余户需要长期在小区停车,而整个小区最多只能容纳80辆机动车。到了晚上,马路拐角处、楼前全都塞满了车,有人甚至私自在小区圈地装地锁。
社区居委会找来居民代表出谋划策。有人出主意,小区门口的世纪兴源大厦有近50个车位,每天晚上闲置不用,能否借给居民,与小关社区相反,世纪兴源大厦是白天车位不够用。双方一拍即合,“错时停车”由此诞生。每天8时至18时,小区车位向世纪兴源大厦车辆开放;18时至次日8时,世纪兴源大厦则允许小区居民车辆停放。
实施“错时停车”几个月了,小关社区没有发生一起由抢车位引发的纠纷,居民也主动拆除了私自安装的地锁,多年未能解决的停车难题正逐渐得到缓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推广这种做法并不容易,“错时”要牵扯到政府、小区和社会单位三方面,而且,更多的主动权实际在社会单位手中,开放自家停车场,增加了人工、设施、管理等成本,却没有明显收益。
尽管如此,朝阳社会办相关负责人态度相当坚定,“错时停车”目前已在小关、朝外、香河园等10个街道推广,下一步还有望在条件成熟的其他地区逐渐推广,“预计能有效缓解两到三成的停车压力”。
安苑里社区
案例
3
关键词:单向循环
易堵路段划单行线
亚运村安苑里社区建成2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旧小区。居住区常住人口4286户,整个社区1.8平方公里范围内,社会单位多达324家,与此相对的是车位只有区区186个。人多、车多、单位多,唯独车位不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社区通过占道、把花坛腾出来等方式,“见缝插针”地划几个车位,但摆在大家面前的是比“停车难”还艰巨的“过车难”,安苑北里居住区里社会单位多,开车的在同一条路上撞见,结成“大疙瘩”,刮蹭、口角最正常不过。
居委会经多方协商,决定在“安苑里”尝试社区内行车“单向循环”的交通模式。所谓“单向循环”,就是将小区道路由双向行驶改为单向行驶,禁止车辆掉头和会车。
社区里在3条主干道和5条楼宇之间支路中选择北郊热力厂门前的道路试点。经过设计,确定每天早晨7点至8点、下午5点至6点为“单向循环”时段,车辆只能从西门入、东门出。在狭窄的路段上车辆都朝着一个方向开。
记者开车体验一番,单向行驶不用躲闪错车,虽然绕路,但出行时间实际上是缩短了,挺顺当。尝到甜头,附近的单位员工和居民也就习惯了,即使在非单行时段也照着单行线走。记者 陈琳 朱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