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题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文章称,收费公路政策仍然是今后一个时期筹集公路交通建设资金的重要渠道,需要继续坚持下去,要坚定不移推进收费公路和非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切实履行交通运输公共服务职能。李盛霖表示,“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是我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政策的重要内容,自1984年实施以来,有效缓解了公路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加快了我国公路建设步伐。(9月20日京华时报)
的确,收费公路政策引领了中国公路建设的飞跃,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00万公里,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七位跃居第二位;高速公路则达到7.4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可以说,如果没有收费公路政策的作用,在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形下,公路建设就可能暂缓或停滞,而经济的流动与发展也可能随之受阻。因此,尽管收费公路在公众中的口碑并不怎么好,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收费公路还是成为了经济流动的动脉,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交通运输部部长认为收费公路政策仍将继续的一个重要依据。
但为什么现实中人们只注意到收费公路政策存在的问题,而忽略了它存在的重要作用呢?为什么人们会对收费公路政策进行“选择性解读”,从而产生了“偏见”?原因在于,收费公路政策促进公路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并不能掩盖其存在的问题。
比如,乱收费的问题。有些公路乱收费是很明显的,甚至已经引起了公众的愤慨,却依然在收取;有些乱收费是隐蔽性的,公众糊里糊涂地交了许多“冤枉钱”。再比如,收费不透明的问题。按照怎样的标准收费,收费的时限有多长,收费的支出是怎样分配的等等,这些都是事关公众利益的核心问题,公众却对此一知半解。如此一来,公众只能看到收费的行为,却不知道收费的理由,会对公路收费政策形成怎样的感觉?恐怕只有“选择性解读”了。
其实,公路收费政策与公路收费情况是两个问题,必须厘清。因此,在判断公路收费问题时,应避免“选择性注意”,既看到政策的价值,又敢于直面现实中的问题,以保证政策的价值可以在现实中如实地转化、呈现。只有这样,公众才不会对收费公路政策的继续实行产生紧张、乃至反感。
因此,在收费公路继续的话题引起公众敏感时,职能部门需要思考一下,公众的真实诉求是什么,并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对公众的诉求进行正确引导。只有把握了公众的诉求,并实现了信息的对称,收费公路政策的继续才不会引起“选择性解读”。(乾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