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校车安全标准应从严制定
高于实际水平的标准对行业的发展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为了遏制校车事故频发的现象,去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公布了《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对校车细节制定了四项国家标准。“校车新标准”一出台,立刻引发客车行业激烈争论,令人遗憾的是,争论焦点并非集中在民众关心的安全问题上,而更多体现在厂商对利益不均衡的集体抗议:宇通相关人员担任了校车新标准的课题组组长、执笔人,新标准是否成为了“宇通标准”?新标准建议使用13.7米以上的双层客车,中小型客车企业是否将被全部排除在外?新校车标准完全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标准,成本增长20%-30%,是否切合中国农村市场的需求和使用?
新校车标准的争议,其实是社会对校车安全的呼声高,而客车厂商又不愿失去既得利益所产生的矛盾。国家制订校车新标准的原则是“一切围绕安全,突出安全”,因此校车新标准的出台引来大家一致好评。较高的校车标准虽然令不少客车厂商利益受损,但却能促进行业更良性的发展,校车涉及安全原则问题,高于厂商目前的整体技术水平也是情理之中的。产品高标准才能保障高安全,这是人们普遍达成的共识。尽管新标准会令一些客车厂商暂时失去竞争优势,却不代表这些厂商会永远失去校车市场,换句话讲,一些厂商只需要增大投入,同样可以参与到校车市场的竞争中来。
事实上,高于实际水平的标准对行业的发展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回顾节能惠民补贴政策的标准制定之初,按照细则规定,只有排量在1.6升及以下,综合工况油耗比现行标准低20%左右的汽油、柴油乘用车(含混合动力和双燃料汽车)才符合补贴政策。在政策执行之初,只有少部分车型能享受到这项补贴,但一年之后,补贴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品牌的1.6L排量以下的主力车型,不得不促使国家在一年后将享受节能补贴的标准进一步提升。同样,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提升,也曾经招来“成本过高”、“本土品牌份额流失”、“使用成本增加”等反对声音,但仅三年的时间,尾气排放标准从国Ⅱ升级到国Ⅳ,生产厂商、消费个体都很自然地接受了排放过渡期。对于大多数家长而言,校车标准越高肯定越省心,而一些厂商由于达不到新标准,而借口成本上涨,无法普及到农村市场等更多是为了自身利益,并非以学生安全为出发点。
当然,校车标准的制定也必须参考国内的实际环境。例如,校车成本上涨会导致许多学校买不起校车,如何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又避免学生上学“无车可坐”的危机?对于校车标准的普及,政府当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能否设立专项资助资金给予学校适当的补贴或税收优惠,同时强制要求学校按照学生人数配置相当数量的校车。另外,是否可以考虑在驾照等级中新增校车等级?只有拥有A级客车驾照,并安全无事故行驶一定公里数后才能升级为校车等级。而针对农村道路不利于大客车通行的实际情况,能否也以安全为出发点,允许安全达标的中级客车进入农村市场?尽管“长鼻子”校车最安全,但如果尺寸、价格上等因素暂时无法进入农村市场,能否根据农村路况将校车标准设定成不同的级别,在基本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可以选择尺寸更小的“中型校车”。
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