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蛋糕还是陷阱 SUV持续火热各车企加快进军步伐(2)

2012年02月15日 08:42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背后原因

  SUV市场在经历了2010年超过100%的增速疯狂蹿升后,2011年在车市整体大环境疲软的情况下,仍实现了20%的增幅,是整体乘用车4.2%增幅的近5倍,热度可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将有30款以上全新、改款SUV车型在中国上市。

  令人好奇的是,这种坐姿高一点,视野好一点,油耗大一点,看起来粗犷一点,开起来笨重一点的车型似乎与当前汽车产业轻量化、小排量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在热销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因素在推动着SUV市场的快速发展?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人对SUV的情有独钟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增长,手头更加宽裕,加上中国人历来对大空间、高坐姿更加偏爱的需求被激发。另一方面,SUV市场的发展与我国二次、三次的换车高潮来临而引发的汽车消费升级有关。

  目前,在我国以东部沿海和中心城市为代表的一二线城市,已经进入了换车和第二辆车的消费阶段。在换购和增购的过程中,消费者往往会放弃轿车,选择SUV产品。

  对车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逐渐膨胀。“SUV的大空间、高通过性等特性迎合消费心理,观察SUV市场销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是促进SUV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专家分析认为,大中城市的消费者,在对普通三厢或者两厢轿车审美疲劳之后,往往将视线转向城市型SUV。

  另外,据业内人士介绍,追求运动、突出个性的“80后”消费群体迅速壮大,占到了SUV总体销量的20%以上。这些新消费群体正在影响甚至主导市场格局。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汽车厂家在技术研发上不断投入,SUV车型一改“油老虎”的旧面孔,以搭载各种先进发动机技术、车身轻量化技术等节油优势示人,吸引了更多对油价敏感的消费者。

  有业内人士戏言,“SUV是在正确的时间,出现的正确的产品”,SUV是承载了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复杂需求的最合适的车型。SUV热正是中国消费者群体形成独有的汽车消费文化的开端。

  政策考验

  专家称,这种看似合理的SUV热潮,却也透露出消费者非理性的一面。目前,我国对外石油依赖度在不断攀升,发展低油耗的环保车型,必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而我国的大部分SUV,都属于城市SUV,除了视野更宽阔、坐姿更舒服、外形也更为粗犷以外,其他方面和轿车差别不大,都是使用的轿车底盘,但车身重量却重了不少,导致油耗上升,同样价格也至少高了3万~5万元。

  从这一方面来说,SUV并不符合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生产SUV的厂商最近纷纷打出降低油耗、节能技术的底牌,他们已经意识到消费者在未来选择SUV车型时对于油耗的重要考量。

  另外,随着我国汽车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SUV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中国人口多,用车环境更接近日本而非美国,这也就决定了政府将重点支持新能源、小排量汽车,使得SUV发展的政策环境不容乐观。我国2015年乘用车燃油限值就昭示着这样的发展方向。

  随着今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正式实施,主管部门向外释放了通过征税方式调整汽车产品消费结构、限制过量消费大排量汽车的信号。业内人士指出,以大排量居多的SUV市场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中国SUV市场将走向节能化、环保化道路。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SUV市场的消费热潮是一个蛋糕,但是SUV也可能会成为一个陷阱,如果企业一拥而上,一旦政策转向,将是一场灾难。

  链接

  SUV是“Sport Utility Vehicle”的缩写,可以理解为“运动型多功能车”。它的前身是Station Wagon(旅行车)和Jeep(吉普),经过近30年的演变,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旅行车是把三箱车的行李箱拉直改为车体的一部分,增加一排座椅加大载货量,使一家老小可以长途旅行。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吉普车,又成了当时年轻人的探险越野车。

  城市SUV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并逐步风靡。城市SUV凭借其强劲的动力、良好的操作性、舒适型以及远优于轿车的载物载客功能,能够满足顾客对汽车多功能化的需求,这是该市场能在短时间获得显著成长的要素之一。城市SUV无论在休闲生活和商务领域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从而逐渐成为众多消费者心目中的宠儿。(记者 杨冉冉)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