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迈入“200万辆汽车”时代 排名全国第二(4)
各方观点
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钱伟表示:
深圳不硬性限车
在汽车日益增多的大趋势下,深圳会不会采取摇号、拍卖、限购等措施,限制汽车的增长速度?在昨日的新闻通气会上,这一问题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昨日,市公安局副局长钱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汽车高速增长,坊间传言深圳或会采取措施限制上牌,请问是否有这个可能?
钱伟:从深圳汽车增长速度来看,市民购车的需求依旧旺盛。但受客观因素的限制,深圳需要对车辆的增长采取限制措施。目前,市委市政府已经初步确定了方针,不采取硬性限制措施,转而通过经济杠杆、宣传倡导等综合手段实施软限制。
记者:请问“经济杠杆”调节具体怎样体现?
钱伟:2月21日,深圳首部《城市交通白皮书》发布,指出深圳将按照“区域差别”原则调整停车收费标准,即按照“中心高于外围、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高峰高于低峰”的原则,引导市民减少中心区驾车出行、减少繁华路段驾车出行、减少高峰时段驾车出行。
记者:“路内高于路外”是什么意思?
钱伟:路内停车就是指占用道路资源停泊车辆。在深圳,在路边泊车的现象非常常见。过去是“咪表”收费,后来取消了。路边泊车占用了道路资源,造成了道路拥堵。今后,不但要收费,而且要高收费。要引导市民把车停进停车场、停车库,少占道路资源。
记者:深圳停车位缺口接近百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钱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停车场建设,减少商用停车场建设,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增加住宅周边停车场建设,方便市民生活。
记者:鼓励市民绿色出行是否出台奖励措施?
钱伟:交警对这方面已有考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每天深圳都能有20万到30万的车辆自愿停驶,那么,深圳道路将会畅顺许多。该怎样对绿色出行的市民进行奖励呢?我们考虑,可以通过和保险挂钩,每年有2—3个月持续绿色出行的市民,汽车保险适当降低额度。比如和市民办事挂钩,绿色出行市民在办理驾驶证、车辆年检等业务时可优先等等,交警部门已经向市委市政府提供了相关报告。(记者 陈震)
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刚:
发展公交是良策
“‘以建治堵’的思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路的建设永远不能满足汽车增长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公交分担率,我想除了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之外,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也是十分必要的。”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刚说。
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来讲,交通拥堵都是已经面临或者即将面临的问题,而在这其中,一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对于不断增长的汽车数量,限还是不限,抑或怎样限,胡刚有自己的看法。“事实上,我并不认为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状况,和它的汽车保有量成正比。更确切地说,一个城市是否拥堵,取决于它究竟有多少辆汽车开出来上路。”
胡刚表示,以治堵较成功的香港、新加坡为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都是比较通行的做法。“我把它定义为‘一个推,一个拉’的做法。推,就是提高小汽车使用成本,将小汽车使用者推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拉,就是加快公交建设,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的吸引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胡刚表示,深圳轨道交通二期工程投入使用以来,城市的公交分担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2011年底的数据显示,深圳目前的公交分担率已从原先的45%增至53%。“这说明随着轨道交通的完善,更多的市民开始选乘轨道公共交通出行。要知道,在香港,公交分担率高达80%,高峰期甚至超过90%。引导市民公交出行,我想我们还是有潜力可挖。(记者 赵新明)
深圳大学物流研究所所长王江:
建议征收拥堵费
在昨天召开的深圳市汽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大学物流研究所所长王江对记者表示,深圳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形势严峻,应该坚持“以疏治堵”的原则,“以建(路)治堵”行不通。他同时表示不赞成限制机动车上牌。
我市道路交通目前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交通为辅助,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近期发布的《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以提高停车收费为近期主要手段,通过综合手段引导车辆合理使用。王江认为,适度提高中心城区停车收费标准,对于治理交通拥堵是可行的办法。
我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地铁总里程已达179公里,根据规划,轨道交通三期工程将在5年后建设完成,届时轨道交通线路达到10条,通车里程增加到348公里。王江建议,等到地铁三期开通,我市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打出连环牌”治理道路拥堵:提高停车收费标准,车辆进入中心区征收拥堵费,单双号车牌限行,某些路段限制汽车通行等。
王江强调,他不赞同“限制机动车上牌”的方式,在公共交通尚未满足市民需求的前提下,限制购车会剥夺市民出行的“公平权”,近期“治堵”可采用提高收费的方式,长期“治堵”必须大力发展轨道、公交等公共交通。
王江认为,治理交通拥堵会一直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在治堵方面世界上只有三种城市:“治堵”成功的城市,比如巴黎、新加坡;正在“治堵”的城市,比如广州、深圳;尚未拥堵的城市。他希望深圳早日“治堵”成功,让市民享有安全便利快捷的出行。(记者 马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