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需求”正面回应 北京车展侧记
撰文/陈伟栋 沈新华
车展落幕,余音袅袅。
纵观车展,一个印象挥之不去:“中国需求”——本届车展绝对主旋律。车展期间,众多国际大牌车企纷纷推出 “中国战略”——针对中国的投资,针对中国的车型,针对中国的服务,以期给与“中国需求”一个正面回应。
资本加注
车展期间,总能听到各大企业高层对新建工厂、扩大产能侃侃而谈。这里面,“激进”的通用和大众,希望能乘势而上扩大领先优势;而稳健的丰田和本田,似乎不再保守,迫切希望后来居上。
作为国内车企第一阵营的通用和大众,近年来领先优势明显。这里面,既有他们抢占市场先机的功劳,更有战略选择精准的“红利”。车展期间,大众汽车与上汽集团宣布,将共同在新疆乌鲁木齐建一新厂,前期投资为1.7亿欧元。到2015年,上海大众新疆工厂将拥有车身车间、油漆车间、总装车间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第一期年产能为5万辆。 2012年至2016年四年间,大众汽车及两家合资企业将在华新增投资140亿欧元,重点开发新车型和建设绿色环保的生产设施。通用汽车全球总裁埃克森也在车展期间表示,将在国内新建凯迪拉克工厂。
一向“慢半拍”的丰田和本田,也早已坐不住了。车展期间,丰田汽车表示,2015年前,在扩大“南北丰田”产能的同时,将与两个合作伙伴共同创建新能源合资自主品牌。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在车展现场向全国媒体坦言:“丰田一向坚持稳步发展,企业每年销量增幅10%左右也较为合理。不过现在看,这样的战略已显然不适合中国市场,我们要进一步提速。 ”本田方面,广汽本田已正式决定建立第三生产线,预计年产能将达24万辆,并计划于2014年投产,首期产能12万辆。车展前夕,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也宣布,将在杭州投资7.6亿美元建设一个全新的整车厂,以支持其在中国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杭州新工厂2015年投产后,年产能将为25万辆。至此,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年总产能将超过120万辆。
不难看出,国际大牌车企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早已了然于胸。他们清楚地知道,即便是目前“微增长时代”,中国车市年销量基数依然巨大,每年实际增长率也相当可观。如此 “大蛋糕”,纵然市场有一时的不明朗,谁都不会轻言放弃。
技术跟进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轮国际大牌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不再是简单地追求数量型增长,而是强调用领先技术引领市场。
“中国最重要”。这不仅是丰田章男的表态,更是丰田汽车未来的发展策略。目前,在江苏省常熟市,一座世界级的丰田研发中心正在建设。这将是丰田在全球最大规模的TMEC研发中心。未来,该中心将成为丰田在华新能源战略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期间,丰田力争研发搭载国产混合动力总成的车辆,并在2015年左右实现生产和销售。近年来,丰田在中国市场饱受诟病,与大众等竞争对手相比,丰田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总显得慢一拍。但随着新中心的建成,丰田将把其先进的技术陆续导入中国,一改以往的“吝啬”做法。这也将大大加强未来丰田系列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而这一切,用丰田章男的话说,目的只有一个——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
事实上,与丰田想法不谋而合的企业,还真不少。
本田一向对研发外移十分保守,其多数研发机构都建在日本国内。车展期间,本田高层透露,公司已经决定将其部分核心零部件研发部门迁往中国广州的广汽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真正实现本地研发、本地采购。据了解,目前该公司所能涉及的研发大多为车辆开发的表层,没有核心的研发能力。广汽本田内部人士透露,今年上半年广汽本田的试车场、实验室等研发设施就将建成,而本田的研发专家也正陆续来到中国。未来,本田将以广汽本田研发团队为班底,大力开发混合动力以及纯电动汽车。
此外,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宝马、奥迪等国际大牌车企也纷纷表示,将把涉及核心研发的“中心”搬到中国,希望通过本土化能力的建设,更迅速地响应市场要求。
削履适足
近几年,国内车市持续增长,不仅需求越来越大,而且需求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包括汽车金融、二手车买卖和汽车租赁等子行业,也正成为“中国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些年,许多在国外已经十分成熟的汽车子行业相关业务,在国内都遇到水土不服的问题。如通用的金融贷款项目,业务开展之初因门槛过高乏人问津;本田的二手车业务,也有因车源紧张而导致售价不合理的情况;奔驰的租赁业务,由于价格过高,始终打不开市场局面。
在庞大的“中国需求”面前,国际大牌车企只有一个选择,调整业务模式,更快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
近两年,不少拥有国际资本背景的汽车租赁公司,业务越来越本土化。以丰田提供的金融服务为例,每款车型均能享受到至少三种不同的贷款方案。其中,既有零首付,也有长还贷,更有零月供等方案。可以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如今,广汽本田推出的喜悦二手车业务,除价格极具竞争力外,还能享受车辆质保,开始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