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朱继民自己的话来说:“这辈子,我没想过还能离开鞍钢。”
然而“服从组织安排”的他多次调动,与钢铁相伴的经历让他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的钢铁企业。
从鞍钢到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水钢”)再到首钢,有人说,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的经历好似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现实版。
而有时经过数月奔波,回到家中,夫人的一句“小铁人终于回家了”,似乎也印证了这个“铁人”,并不好当。
9月2日,在央视《奋斗》节目录制现场,朱继民讲述了他的“钢铁故事”。
换过14个岗位的鞍钢“百科全书”
1970年,朱继民在沈阳东北工程学院矿建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鞍钢,成为一名普通工人。在随后的26年里,朱继民在调离鞍钢前,共换过14个岗位。
朱继民回忆:“那个年代的大学生要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所以我刚去鞍钢时做的是铁路养护工。”
随后他又当过爆破工、文书、核算员、团总支书记、副工段长、总经理办公室秘书、钢渣厂副厂长、鞍钢总经理助理等。在他离开鞍钢前,最后的职位还包括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和供销公司党委书记。
朱继民认为,自己“对钢铁行业百科全书似的了解,就是在这段时间慢慢历练出来的”。
朱继民介绍,秘书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质是围绕领导开展的,要出调研报告、讲话材料等。
“所以那一时期,对我的考验很大,恰逢我的领导是个老红军,经历过战争磨练又去苏联学习过,所以对技术特别重视,钻研很深,这也促使我去熟悉了许多专业知识。”朱继民说。
在秘书这个岗位上,朱继民工作了6年,“从领导秘书,到秘书的头头,管理40多个秘书到后来当下属工厂的副厂长、厂长,又回到供销战线,鞍钢进出口国贸公司、咨询开发公司、总经贸公司,最多时候我一人兼四、五个岗位。”朱继民说,“这都来源于领导的信任,因为信任所以交给的活也越多,许多购销都是几百亿的规模。”
就在朱继民在鞍钢工作得如鱼得水、“从未想过离开”之时,1997年春节前,正在参加鞍钢老干部座谈会的他接到了北京的调动电话,当年2月,朱继民来到了亏损多年、地处贵州六盘水的水钢集团任总经理。
半年扭亏的水钢“舵手”
在去水钢之前,朱继民的父亲以为是儿子犯了什么错误,被“发配”到贵州,还曾专门打电话询问。
妻子因为要照顾老人留在了东北,从此,朱继民与亲人们的联系渠道,只剩下了一根细长的电话线。
回忆起刚到水钢的情景,朱继民坦言:“开始真有些没有信心可以扭亏为盈。”当时的情况是:水钢基本处于缺乏原料的半停产状态,工人已经4个月没发工资。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调研,朱继民得出了水钢“人多产量低”的结论。具体来说就是:几十万吨的产量没法养活3万多职工。
此外,在进入管理工作前,朱继民还要解决水钢人的“喝水难”问题。当时因为暴雨破坏了水钢的供水设备,水钢人喝的水里大肠杆菌和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在“感叹命运太苦”的同时,朱继民开始主持实施“我们要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大河工程’”。
朱继民回忆,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工人们的热情被激发起来后,几万人会战,仅用13天时间就完成了长达15公里的输水工程建设。
重振士气后,朱继民开始了带领水钢人为实现扭亏为盈而努力的道路。
“第一是转变陈旧观念,把解决企业的生存问题从靠国家转到靠自己的观念上来。”朱继民说,“市场经济不同情眼泪,那时我每天晚上7点半看完新闻,就带领职工开讨论大会,经常是到深夜才结束,就是要从士气和观念上树立起应对市场的观念。”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