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评判流动性过剩的尺度是什么

2010年11月17日 10:26 来源:证券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现在大家都在议论流动性过剩,但评判流动性过剩的尺度是什么呢?其实,探讨流动性首先需要解决货币供应量的问题。

  流动性是指整个宏观经济的流动性,指在经济体系中货币的投放量的多少。现在所谓流动性过剩就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通货膨胀危险。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M0=流通中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增幅比上月高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这个指标已经超出年初制定目标2.3个百分点。

  目前,M2增速快于GDP增速与通货膨胀率之和是当前经济学界和广大民众对于货币超发的担忧依据之一,特别是近两年央行维持较低利率水平,使得居民银行储蓄实际处于贬值状态。

  但对于业界比较认同的M2减去GDP就是货币供应量超发的算法,央行副行长马德伦给予了公开的反驳。他认为,这种说法(货币超发会导致高通胀)和算法是不客观的。

  按照学术界普遍采用的M2/GDP的计算方法,中国货币供应依然偏高。对此,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表示,2009年M2/GDP大幅上升是一个特殊现象,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情况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并不能因此得出我国的M2/GDP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

  张健华认为,基础货币不断增长与货币乘数的扩大,共同造成了我国货币的高增长。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后,通过外汇占款形式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源源不断地增加。从2002年末到2010年9月末,由于外汇占款的激增导致基础货币扩大了2.6倍。此外,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央行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加上信贷高投放导致商业银行超储率和现金比率下降,因此货币乘数又明显上升。

  张健华也认为,下一阶段,我国应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也会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

  通过对比今年以来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可以看出央行正在进行调整。央行一季度报告中的判断是“正逐步向常态回归”和“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二季度则是用“逐步向常态回归”和“流动性总体宽裕”来总结,进一步确认了回归常态,对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担忧有所减轻。三季度报告则对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态势进行了全面而精准的总结,即“2010年以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势头逐步巩固”,同时报告还对前期政策在“引导货币条件逐步从反危机状态向常态水平回归,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那么货币供应量到底有没有超过实际需求呢?这很难得出具体的数字,只能通过数据比较来说明问题。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计算货币超发的方法加入了CPI数据。

  她列出的一组数据显示,2001年—2003年间,中国M2增速16.6%,GDP增速为9.8%,CPI增速为1.4%,M2增速超出GDP增速与CPI增速之和5.4个百分点;2005年—2007年间超出2.8个百分点;2008年—2010年9月超出9个百分点。

  吴晓灵说,通过上面数据分析可以看到,与前两个时期相比,最近两年的货币超发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因为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针对未来一段时期央行货币政策的方向,吴晓灵建议,必须要对M2的增速进行积极的调整来应对通胀压力。如果“十二五”期间GDP增速为7%‐8%的水平,如果容忍因理顺价格需要的通货膨胀率为4%,再为商品市场化留1%‐2%的空间,则未来的M2应保持在13%‐14%左右。但为了能够消化近两年货币的超发,则M2的增速还应逐步收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把M2、GDP、CPI结合起来计算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比前两者的简单对比要科学一些。用这个方法来衡量,现在货币供应量确实处于非常充足的状态,相应地流动性也就异常宽松,判定流动性过剩也属情理之中。□ 阎 岳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