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了强烈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信号。2011年,“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将有什么具体举措?
有望提供就业岗位1200万个
本报记者 白天亮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稳定向好。1—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提前实现全年900万人的目标任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00万人的126%。
就业不仅看数量,还要看质量。截至9月底,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许多省份上调幅度达20%以上。更多的劳动者拥有了社会保障,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到9月底分别达到25025万人、42072万人、13147万人、15871万人、11973万人。
就业向好,首先得益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0.6%,经济增长快,企业活力足,劳动力市场供需两旺。珠三角等局部地区出现了“用工荒”,农民工特别是熟练工人在企业格外抢手。与此同时,政策扶持也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今年我国安排专项资金433亿元大力推进就业,给优惠、抓培训,有力地推动了就业。
走向2011年,就业形势会有哪些新变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预测,2011年,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总数超过2500万人。“如果按照8%的经济增长速度测算,全年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总数仅约为1200万个,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此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能,也会使结构性失业问题更加突出,而发展新兴产业所提供的岗位在短时期内还无法充分释放。
创业有可能成为明年就业领域的最大亮点。前不久,我国制定出台了新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自主创业者在3年内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等。这项就业新政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拟建保障房约1000万套
本报记者 王 炜
2010年,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我国进行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市场调控。
政策出台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是投资投机型购房需求被有效遏制,市场成交量逐步走低。尽管房价仍然处于历史高位,但4月以来,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始终在0.3%的幅度内波动,基本呈现一种稳定的状态。前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了36.5%,房屋新开工面积14.5亿平方米,增长48.7%。这说明未来一定时期内,楼市供应量将有保障,供求关系将进一步缓解。
保障性安居工程将进一步加快推进,今年全国共将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80万套,总投资近8000亿元,均比去年大幅增加。
绝大多数地区加大了资金投入,增加了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开工情况总体好于去年。截至目前,各地保障房开工率已经超过90%。中央财政692亿元补助资金目前也已经全部下达。
总量增加的同时,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今年最大的亮点是公共租赁房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对城市最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通过廉租房予以保障;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经济适用房;向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出售限价商品房。在此基础上,对所有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赁房,实现对各种“夹心层”的全覆盖。
明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对各地下发的一份文件中指出,2011年全国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如果最终确定,那么这一数字将比今年的580万套增长70%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要求各地近期上报明年的保障房建设任务。
基本药物制度将基本覆盖
本报记者 白剑峰
2010年,医改继续朝着预期目标前进。
平时少得病。各地基本落实人均15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乙肝疫苗补种等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
得病有保障。医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超过12亿人,其中参合农民已经达到了8.32亿人,覆盖率达到了95.9%以上。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左右。
看病更方便。2009年中央安排资金200亿元支持建设近1000个县级医院、4700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善基层就医条件。今年中央确定了鞍山等16个城市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各省(区、市)确定了北京等31个城市为省级试点城市。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运行平稳、开局良好。
治病少花钱。基本药物制度首先在30%地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正在向60%地区稳步推进。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实际销售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下降30%左右。
2011年,我国医改将有以下亮点:
到2011年底,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启动2011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制定工作,优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类别和结构比例。
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规范地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工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长效的补偿机制。
把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作为重要抓手,扩大门诊统筹和单病种付费总额预付试点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
根据物价适时提高养老保险
本报记者 潘 跃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障体系覆盖面正在不断扩大。
截至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亿人。尤其让农民高兴的是,新农保试点今年确保覆盖范围扩大到23%的市县。可以期待的是,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系统。
保障不断扩面,保障水平接连提高。从2005年到2010年,养老金“六连涨”。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已经达到1300元左右。而且,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有了法律的保障。10月28日通过的社会保险法规定:“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在通货膨胀压力下的2011年,这一新规尤其受到关注。
劳动者换工作常常担心养老保险带不走,2010年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正式实施,劳动者就不必再为此发愁了。明年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工作将做得更加细致。不同养老保险的衔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也在改进之中。
养老保险为劳动者实现“老有所养”的愿望提供了基本依托。但是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还跟不上老年人的需求。
我国有1.67亿老年人,其中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1899万,失能老人1036万,半失能老人2123万,他们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社会为其提供照料服务。
我国目前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目前我国养老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目前我国对养老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相关部门采取了建立高龄补贴制度、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推广民办公助制度。
让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政府与社会各方都在不断努力。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峥】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