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专家:中国不会恶性通胀 当前不需实行全面紧缩

2010年12月15日 07: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上海日前举行的“2010中国经济论坛:面临转折的中国经济”上,多位专家、学者把脉中国经济,普遍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等均指出,中国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趋势。

  经济不具备加速增长条件

  樊纲表示,尽管11月份中国CPI涨幅较大,但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恶性通胀和全面过热的趋势。不过,控制流动性过剩依然有必要。

  美国已经启动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备受全球关注,对此,樊纲认为,从绝对的量上来说,美国“二次量化”的6000亿美元规模并不算多,流到其他国家的钱也会相对有限,但其带来心理预期上的影响却非常明显。比如对美元持续贬值的预期。尽管近期欧债危机等因素导致作为避险资产的美元出现反弹,但美元长期走贬的趋势已经形成。美元贬值带来的结果是,其他货币面临的升值压力增大,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给中国等其他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的风险。

  中国最近公布的CPI增幅达到5.1%,樊纲对此数据表示有些“惊讶”。不过他指出,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全面过热的趋势,尤其是相比金融危机前的那几年“加速增长”时期。他认为,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际环境看,中国经济当前不具备加速增长的条件。他预计明年的增长可能在8%至9%,较今年进一步放缓;而且,当前的通胀仍远低于几年前高达6%至8%的水平。鉴于此,他认为,中国还看不到出现恶性通胀的趋势。

  但中国的确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樊纲认为,这主要因为去年政策太过宽松,同时今年的贸易顺差有所增大,资本流入加大、加快。

  对流动性过剩加以控制

  在政策应对方面,樊纲认为,首先,由于经济没有全面过热,所以不需要实行全面的紧缩政策,但是需要针对流动性过剩加以控制。就具体方式而言,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即便是在2006年至2008年通胀较高的时期,调控手段仍是以数量型工具为主,他对会否加息持谨慎看法。一方面,加息还需考虑到国际利率环境,需要考虑汇率因素;另外,加息对于流动性调整的精确程度也更加难以把握。

  其次,在资本流入压力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可以考虑适当调整对资本管制的管理。具体来说就是“控流入、放流出”。

  第三,可以考虑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以部分抵消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另外,防止投资过热也是决策者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谈及物价上涨时,范剑平指出,主因是农产品价格上涨。鉴于今年中国粮食已经连续7年增产,未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将提高,这有利于稳定物价。

  谈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认为,中国香港、印度两个月来的外汇储备变化数据显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引发的外汇流入量并不很大。但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因为一旦美国的失业率继续向上攀升,美国可能采取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届时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海外资金可能会大幅进入。

  扩大内需将成转型关键

  范剑平还称,“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但发展之路充满变数。他认为,全球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很多低收入国家能成功地变成中等收入国家,但最终跃升为高收入国家的却不多。因为不少国家会过度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反而掉进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未来经济增长方式应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消费、出口、投资“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其中,扩大内需将成为成功转型的关键,只有巨大的内需才能支撑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旦成功找到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中国经济将进入平稳增长。

  对于外界担心的外汇流入问题,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徐明棋建议:“可以在管理资本流出上更加开放些,鼓励居民、企业使用外币,进行海外投资等;同时对资本流入进行一些管制,如仿效发达国家对外资投资房地产进行限制等。”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