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送”走那三成租户,张汉泉付出了巨大的金钱代价,但他仍然感到庆幸自己坚持了“只租不卖”的商业模式。
2005年,市场最终改名为“酒店用品城”,专业效果立竿见影。不仅实现了满租,还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大、做强了。
广东省酒店用品行业协会副会长张杰认为,这一成功,与广东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密不可分。早在2008年,全国酒店用品行业的产值就达8000亿元,其中43%出自广东。广东在几大酒店用品的主要产品门类上都有着充裕的产能。以“陶瓷之都”潮州为例,其六成产品用于出口,甚至有外商直接到潮州开办陶瓷厂。“2008年金融风暴,外地有一堆酒店专业市场死掉了,沙溪市场却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好,这与广州和广东的经济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专业市场就像一台永动机,能够为所有者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施展着神奇的财富魔力。张汉泉的专业市场版图越来越大,他成立了信基集团,开始着手把这种商业模式向其他省市复制、扩张。在沙溪酒店用品城之后,周边又出现了另外一家同业市场,2008年后被张汉泉策划收购。今年,他又在边上加建了几个新场馆。他扩张的想法依旧很朴素:“市场越大,生意越好做。”
发迹史
草根从“走商”变“坐商”
林奕镇是张汉泉的租户,1991年,年仅18岁的他怀揣父亲给的200元“家底”,离开潮州农村到广州闯世界。临走前,父亲对他说:“在老家种地没出路,你出去闯一闯,混不下去了也不要紧,回来继续种地。”
“不仅在我们这个市场,在其他专业市场也一样,几乎每一名租户都有着跟我相同的经历。”林奕镇告诉记者。
来到广州后,林奕镇决定销售老家盛产的陶瓷器具。他把自己的创业初期定义为“走商”,靠两条腿、自行车和公交车,四处上门推销。他至今记得自己的第一个客户是滨江路某酒楼。那家酒楼想购买林奕镇价值9万元的餐具,但在他提出要收1万元的订金时,酒楼的负责人严词拒绝了:“你要是拿着钱跑了,我们该怎么办?”这让林奕镇无言以对,因为他是个“走商”,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别人凭什么相信他?
这段对话影响了林奕镇此后的一系列抉择,他有了坚定的想法:以后一定要有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否则生意没法做大。
靠着勤奋的两条腿,林奕镇逐渐有了积蓄,他在城中村里租下了固定的办事处,平日里外出“跑单”,客户想看样品,就带去办事处。随着生意做大,林奕镇掌握的客户资源越来越多,对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生产技术也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于是,他在潮州老家开办了陶瓷厂,从生产到销售“通吃”。
厂子设在潮州,销售还得在广州,“因为广州的辐射力大,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商多。”生意越做越大,设在民居里的办事处却成了他的心病,再好的产品摆在那里都会显得掉档次,他觉得自己本质上还是没有摆脱多年来“走商”的模式。
4年前,他在沙溪酒店用品城租了档口,把办事处搬到那里。对档口进行了装修,装上好看的货柜,产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档次也显出来了。“左邻右舍卖的都是同类产品,营造出专业氛围,客户来档口看样品,感觉比以前好多了。”
林奕镇分析:“专业市场让我从‘走商’发展到了‘坐商’。坐着谈生意,容易发展壮大。这四年来,我的经营业绩起码翻了两倍;铺租涨了一半多,我要是转手,可以赚一笔‘顶手费’。”
如今,在全国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林奕镇的客户,他的产品三四成外销,有些外商来自他此前从没听说过的国家。
文/本报记者张强 图/本报记者海国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