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2010年经济数据公布:收获发展果实 看到转变希望

2011年01月21日 19:11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月20日上午10点,国务院新闻办发布厅,座无虚席。大家一起等待着代表2010年中国经济的重要数据出炉——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0.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3% ,投资增长23.8%,进出口增长34.7%,居民总收入增长11.5%……

  当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一一揭晓谜底时,人们对中国经济的轮廓与走向有了更加理性的认识。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极为严峻的各类自然灾害和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这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马建堂概括2010年宏观经济时如是说。

  总体态势良好

  成绩来之不易

  发布会现场,记者们的问题集中在GDP与CPI两个重要指标上。

  先看GDP,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三季度增长9.6%,四季度增长9.8%。

  再看CPI,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6%。

  “2010年是中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马建堂分析说,过去一年我们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的自然灾害和各种挑战。

  跨过2010年,我们对“复杂之年”的认识更为深切——

  从经济走势看,2010年既要保持2009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又要防止有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的状况,同时又要把国民经济引导向平稳增长的轨道;

  从外部环境看,尽管世界经济先后走出衰退,开始复苏,但是世界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非常突出;

  从调控政策看,既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增强针对性、灵活性。

  马建堂表示,正是在这样的“复杂之年”,中国经济呈现出四个令人欣喜的特点:

  一是中国经济增速由回落趋于稳定,正在向正常轨道过渡和演进;二是去年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连续四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粮食产量的丰收给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把物价控制在预期范围内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经济结构有所优化,需求结构和区域的协调性增强,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四是民生显著改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十余年来第一次超过了城市。”马建堂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

  画外音:

  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201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首先是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幅,较2009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这是经济向好的重要标志;这也意味着就业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这体现了调控政策带来的积极变化。二是建立在供求关系总体平衡的基础之上,经济增长更具可持续性。三是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变化。投资、消费、出口增长不再依靠政策,而更多的来自企业、居民,来自市场的力量,这也表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

  物价调控有力

  政策成效逐显

  去年下半年以来,物价上涨成为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等热词的流行更是反映了食品蔬菜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

  最新发布的数字中,我们看到,去年一年,食品价格涨幅的确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2%。

  2010年初我国确定了3%左右的物价涨幅指标。年终3.3%的涨幅尽管是在意料之内,但其增势仍旧牵动着亿万百姓的心。

  而发布会上马建堂的回答,让大家看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稳定物价的决心——

  “如果说,2010年我们的信心变成了货币、变成了黄金、变成了经济回升,2011年我们有能力、有条件,也有信心控制物价上涨。”

  他进一步分析说,2010年消费物价呈现出逐季加快的趋势:一季度CPI增长2.2%,二季度CPI增长2.9%,三季度增长3.5%,四季度增长4.7%。面对这种物价变动的趋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从去年下半年特别是四季度,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供给、调控需求、保障流通、调控市场,以及给低收入群体增加补贴等一系列措施。

  “尽管2010年四季度的物价水平仍然偏高,但是12月份的物价相对于11月份的物价,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其中,12月份的同比价格由11月份的5.1%回落到4.6%,12月份的环比物价涨幅由11月份的1.1%回落到0.5%。”马建堂强调,“这就意味着中央、国务院采取的这些措施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画外音: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3.3%的CPI增幅在意料之中。去年下半年价格上涨压力越来越大,在数据公布前,大家对年初3%左右的预定目标适时作出调整。物价保持相对稳定,货币政策、价格调控政策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货币政策,2010年新增贷款较2009年明显减少,这对控制通胀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改善提速

  国强更重民富

  “从今天发表的数字来看,去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好像已经超过了日本,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二了,马局长对此有什么评论?”面对日本朝日新闻记者的现场提问,马建堂阐述了他对中国经济总量的冷静判断——

  “我们一方面要看到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也要冷静地看到,我们的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我们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水和其他资源还比较高,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质量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马建堂说。

  “此外,中国有13亿多人口,按照各个国际经济组织人均GDP的排序,中国排在100位以后。世界银行2009年有一个数据,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24位。这是中国的现实。”

  而今天发布的另一组数字也证明:中国在追求经济总量的同时,也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到民生之上——

  就业是民生之本,2010年全国新增就业人数大幅增加,新增就业1168万人,登记失业率是4.1%;

  收入是民生之源,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

  此外,去年保障房建设也迈出新的步伐,全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房590万套,建成370万套。

  画外音:

  苏海南(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为了提高居民收入,2010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去年国家先后提高了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提高了各种低保补助的水平,许多省市提高了企业的最低工资水平。对于统计公布的收入数字,大家可能感受不太一样。一是目前公布的是平均数,由于分配结构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相当一部分低收入者可能远远没有达到平均的增幅。这需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以解决。二是在统计覆盖范围、统计方法方面还有待改进。

  变挑战为机遇

  化困难为希望

  “2011年既是一个机遇之年,也是一个希望之年。”马建堂说,“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一是物价上行的压力还比较大;二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下更大的力气;三是国外经济的不平衡、不衔接、不协调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马建堂表示,尽管各级政府调控物价的努力在12月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对于2011年的物价走势不能掉以轻心。“若干发达经济体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一两年来累积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比较多,再加上2010年对2011年带来的翘尾因素有2.6个百分点左右。此外,还有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成本的上升等因素,使得2011年中国物价确实面临上涨的压力。”

  但他同时表示,也要看到有利条件:一是粮食是连续七年丰收,各级粮食库存有数千亿斤。二是工业领域,特别是制成品,总体上还处于供大于求的格局,生产能力的相对过剩是防止物价过度上涨的重要物质基础。三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决定2011年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已经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两次提高利率水平。货币政策实时调整为控制物价上涨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结构已成共识。“2011年必将是一个转变之年。我相信,2011年我们将看到转变的希望。”马建堂说。

  画外音:

  汪同三(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从目前判断,2011年的物价总水平将比去年稍高。往年的几次通胀大多是需求拉动型,而今年很大程度上是成本推动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需看到,宏观紧缩政策见效需要一段时间。稳定物价还有待于各项改革的深化,比如房价的稳定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土地供给制度。此外,从流动性看,货币数量仍较多,资产泡沫值得警惕。这也需要政府加大对房市、股市等领域的调控。

  记者 冯 蕾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