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抗击冰雪灾害保春运畅通

2011年01月23日 17:1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2011年春运自1月19日拉开大幕,就遭遇到天灾袭击。全国铁路、交通、民航、公安系统约2350万名干部职工及各地干部群众顶风冒寒,铲冰除雪,维护交通畅通,全国没有出现旅客和车辆大量滞留的现象。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预测,在40天的春运期间,全国将有28.59亿人次旅客奔波在往返过年的路上,比去年增加3亿人,同比增长11.6%,再创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口大迁徙纪录。

  为了送旅客顺利回到家,全国开出了82万多辆客运汽车,各航空公司在国内航线上安排1.6万多航班加班,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2265.5对,同比增加293对。

  然而就在交通线一片繁忙时,南方遭遇大范围雨雪天气。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告诉记者:“我们有了2008年年初应对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摸索出的经验,春运开始前在贵州成功地应对冰冻灾害提前做了一次实战演练,全国交通系统的应急预案和措施应对及时充分,遭受灾害的各地交通部门,都能尽快抢通道路。”

  交通运输部与中国气象局建立了联合预警响应机制,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平台,提醒各地及时启动应对凝冻雨雪天气的道路保通应急预案。

  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的监控显示,截至23日9时,中国南方地区高速公路没有因雨雪封闭的路段。湖北、江西、安徽、四川、广西等地的干线公路恢复正常。目前,只有贵州、重庆、湖南和浙江4省市的高海拔地区部分干线局部路段还有结冰现象,但不影响春运运输。

  武广高铁因大雪实施降速行驶,广州南站到达和始发的各次武广高铁动车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晚点。铁道部副部长王志国22日在此间说;“现在每一天乘坐武广高铁的旅客已经达到10万多人。降雪量大不利于安全运输。面对暴雪和比较严重的雨雪冰冻,保障安全、降速运行是世界高铁采取的普遍措施。”

  针对春运期间极端天气导致客流暴涨等情况,铁道部从设备抢修、运力安排等方面制定了相应措施,储备了500台内燃机车和750台发电机组,并特别准备了大量食品、饮用水以备不时之需。

  全国铁路系统“以雪为令”,运输一线干部职工24小时坚守岗位,加强行车组织、设备整治、线路巡检。对线路、道岔等重点区域执行“人不离岗、岗不留雪”,做到“边降边扫,边扫边清”,确保各次列车正常运行。1月19日,铁路全路加开客车243列;1月20日,加开客车363列;1月22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527.8万人次,较去年春运同比增加100.3万人次,增长23.5%。全路共开行客车4069列,其中,加开客车461列。

  针对“买票难”,铁路系统创新了提前发号等方式。铁路上海站北广场开辟了地下临时等候购票区,旅客可以在这里提前排队拿号。铁路工作人员为每位旅客准备了免费的小板凳,并提供一次性杯子和24小时的开水供应。拿到号后,按号前往窗口买票,避免了在窗口前长时间排队。

  由于应对及时,王志国说,春运前三天,全国铁路运输没有受到大雪冰冻天气的过多影响,铁路整体运输水平好于往年。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1492.3万人,比去年春运同期增加217.2万人,增长17%,安全有序。

  春运开始第一天,中国民航局下达了南方地区做好应对雨雪冰冻灾害的紧急通知。上海、浙江、江苏、江西、湖南、贵州等省市的民航广大员工,整体联动,合力向冰雪灾害发起攻击。

  2008年冰冻灾害后,中国民航局补贴贵州机场灾后重建专项资金9200万元,专款专用,强化应急能力建设。当冰雪凝冻灾害再次来袭时,贵州机场提前储备的吹雪车、撒布车、除冰车、摩擦系数车等机械化设备马上投入使用。贵阳机场开放时间平均较2008年增加一倍,上午提早开放约2小时,晚上开放至22时至次日零时,贵阳机场未因灾害天气出现全天关闭。在候机楼内,民航工作人员为旅客提供毛毯、食品、饮用水等,保障候机楼内暖气的供应,让广大旅客冻不着,饿不着,吃得上热饭,喝得上热水。

  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夏兴华总结说:“吸取2008年南方抗击冰冻雨雪灾害的教训,机场配备的除雪、除冰设备数量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除冰液等物资储备充分,人员培训到位。在这次出现冰雪灾害之后,由于及时启动了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程序,整体联动,迅速使关闭的机场恢复了运行,雨雪天没有对全民航的春运造成大的影响。”

  民航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春运前三天,民航共保障国内外航班2万3千多班,其中,国内航班约1万9千班,运输旅客235.3万人次,比去年增加17.7%;平均客座率77.3%,比去年提高8.7个百分点。

  目前,南方低温雨雪天气再次发生的警报尚未解除,中国交通系统的干部职工们仍坚守在岗位上。 (记者林红梅、齐中熙)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专题:春运2011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