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上网淘电话订拼车回 春运高峰网友晒买票秘笈

2011年01月25日 17:12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随着兔年春节脚步的临近,2011年春运已渐入高峰。一些成功订到票、买到票的旅客纷纷总结出购票秘笈,记者在此汇总以飨网友。

  熟悉电话订票流程 提前准备心不慌

  目前广铁集团和上海、南昌、郑州、成都、西安、武汉及沈阳8个铁路局已开通电话订票业务,可满足5.5万人同时订票。据中国铁路客服中心提供给记者的信息,除西安局为“区号+96688”、成都局为“区号+96006”之外,上述铁路局订票电话号码均为“区号+95105105”(广铁订票还可拨打96020088)。

  记者在此特别提醒,北京站曾于2010年4月开通65260000的订票电话,但在2011年春运期间此电话已“失效”,也就是说,今年春运北京铁路局并无电话订票业务。

  1.熟悉流程提前操作

  各地订票电话均有详尽的语音提示,可以事先拨打一遍熟悉流程,然后将每一步骤记录下来,在实际操作时做到了然于胸。一位订票成功的网友提醒大家,在熟悉流程的情况下,订票时还可跳过语音提示部分,抢按“下一步”。这位网友计算,通过这种方式操作可省时1分钟以上。

  各地电话受理时间并非一致,也要提前做好功课:如上海铁路局电话订票为24小时,南昌为8:00-24:00,沈阳为8:00-22:00,武汉和成都是7:00-23:00等等。网友建议,打电话要提前拨打,如8:00开始售票 ,7:55就开始呼叫;如果听到占线后要立即挂断,并按呼叫键重拨。

  2.数字、号码必须记牢

  身份证等证件号码、目的地区号、乘车日期等“硬指标”必须事先牢记。以广铁为例,在“简易订票”环节,要准备乘车站电话区号、4位乘车日期、到站电话号码区号、订票张数和身份证号码等5项内容。网友提醒,如果订票成功,系统将分配一个订单号码,要熟记该号码以及保留时间以便顺利取票。

  旅客还要注意,如果身份证号码有字母X,输入时应用“*”号键代替。为减少实名制人工录入号码差错概率,最好使用二代身份证订、取票。

  火车站或代售点购票要有必胜信念

  到火车站窗口买票,首先要对当地火车站的发票情况心中有数。以北京铁路局为例,动车组和Z字头列车提前21天售票、临客列车提前10天售票、普通列车提前5天售票(1月28日开始改为提前11天),以上日期均包含订票当日。火车站和代售点的发票时间均为每天早上9:00。

  在去现场排队前,一定要在心中明确到达目的地共有哪几班列车、票价是多少,最好把车次写在纸上方便售票员快速出票。还要排列出“由吉到凶”的几种可能,目的只有一个:除非一张票都找不到,否则就一定要坐上车!

  “如果目的地的票实在不好买,可以列出几个临近站点,如北京到宜昌车次少,就选择到武汉,再从武汉想办法坐火车到宜昌。”一些网友表示,无法买到直达车票可以选择买联程票的方式出行。

  由于火车票都是联网售票,因此不必非去始发站去排队等票。北京南站主管站长许盛刚就告诉记者,在北京南站也可以买到从北京站、北京西站发出的车票。北京南站地广人稀,比北京站的购票环境要好得多。

  去代售点购票也有小技巧。记者发现,金台路两家火车代售点只相距不足千米,但一家门外排起长龙,一家只有不到8人。上海铁路局陈万钧也在微博中建议,现在春运购票高峰期已过,在上海天目东路代售点只有三四个人等待发售新票,“不必非去火车站排队”。

  就算拖着行李到火车站买票也并非没有“一线生机”,开车前可能也会有退票,不妨去试试。

  上网“淘换”加大几率 短途旅客有多种选择

  在窗口购票或电话订票都遇挫的情况下,上网发帖寻找因特殊原因退票的网友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小区BBS、同城论坛以及社交网站和微博,都可以作为目标搜寻“猎物”。网友建议,可在采取其他途径购票的同时就发帖寻票,可显著提高购票效率。需要提醒的是,“先验票再付款”比较保险,同时最好掌握假票识别技巧。

  短途旅客并非只有火车一种选择,还可以选择乘坐大巴或与亲朋好友拼车。虽然目前也有一些号召老乡搭伴拼车返乡的活动,但记者建议,与陌生人拼车要三思而后行,涉及费用、安全等诸多问题,由于相关规范尚不完善,一旦发生纠纷很难断责。

  链接:拼车回家解买票难题 签订协议购买保险

  “拼车回家,不用担心买票困难,也不用挤火车,确实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23日,数十个拼车的“老乡”一起踏上了回家的顺风车。在一家公司的组织下,他们在网上登记联系,寻找在北京工作的老乡,拼车回家过年。活动组织方称,组织方会对提交的资料进行核实,对信息绝对保密。另外,双方配对成功后,需要签订一份协议,约定各自的职责,建议他们购买保险,确保拼车的安全。(贾玥)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