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时评:必须跳出“三农”看水利

2011年01月31日 08:4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改革发展,响亮地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这为我们今后的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振聋发聩处在于,它第一次明确无误地告诉世人: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而不仅仅是以往我们认为的“农业之命脉”。

  众所周知,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从大禹治水至今,除患兴利是水利建设的主题。不过,随着社会发展,水利建设面临的任务和治水手段有所不同。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水患的主要表现是洪涝灾害,加强水利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防洪抗旱。进入90年代后,国家对水利的认识提高到“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高度。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更是把水利提到新高度:“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各地如何在数年内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了解淮河治理的历史与现状,有特别典型的标本意义。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中原腹地,人口占全国1/8左右,1300多万公顷土地,80%处于洪水威胁之下。从16世纪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旱灾59次。每次灾情发生,流离失所的灾民不计其数。1950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淮河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央政府组织治理的第一条河流。此后,淮河流域迅速成为国家的棉粮仓。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水利设施长期停留在“吃老本”的状态。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农村取消“三提五统”、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粮棉作物赢利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急剧下降等原因,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和维护机制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严重滞后的农田水利建设影响到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坐吃山空。时至今日,“吃老本”已难以为继。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建设,无疑为新一轮的水利建设高潮拉开了序幕。未来10年水利投资将超4万亿元的规划,就是例证。

  “修好”淮河还缺啥?正如调查所指出的,缺钱,缺劳力,缺有效的投入和维护机制。

  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我国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其深层原因是对水利重要性认识的严重不足。我们习惯在水利前面加上“农田”两个字,把水利建设停留在农业的领域,把水利建设需要的资金和劳力分解到一个个乡镇、一户户农民头上。我们习惯于视洪涝灾害为“洪水猛兽”,很少能站到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这样的高度,所以在编制规划建设时没能统筹城乡,当然也就没有高速公路、机场、高铁那样的投融资力度。

  各地如何尽快补上水利这块短板?一言以蔽之,就是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上来。首先,要将对水的认识提高到“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的层面,将水利建设放到“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样的高度。其次,在投入机制上,要跳出“农田水利农民办”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会协同治水兴水合力。

  邓建胜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