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家乐福等超市“价格欺诈”事件,终于开出了第一张罚单。近日,上海市物价检查所按处罚上限,向上海地区存在价格欺诈行为的三家家乐福超市门店各开出了50万元的罚单。
50万元,大概不少人会觉得,是不是太少了点?这点罚款,足够震慑相关企业不再做出“价格欺诈”行为吗?我们当然希望,相关企业能从此事中吸取教训,以诚信之道,挽回消费者的信心。
这次“价格欺诈”事件之所以影响巨大,是因为国内消费者对家乐福、沃尔玛等知名跨国超市持有相当高的信任,而这些超市在价签上玩弄阴阳戏法,无疑打破了消费者对它们的道德期待,也冲击了消费者已然形成的购物习惯。事件曝光之后,家乐福方面只谈道歉不提赔偿的傲慢态度,也让消费者齿冷;即使后来重申“5倍退差”赔偿承诺,但丢失购物小票的消费者,恐怕仍然实现不了获赔权利。而据本报昨日报道,又有沃尔玛、麦德龙等知名超市门店陷入“价格欺诈”嫌疑,看来有家乐福之前车之鉴,也未必能成为其他企业的后车之师。
最让人疑惑的是,这些跨国超市之所以有如今的地位,当然不是靠“价格欺诈”等拙劣手段发家的,海外消费者对其投以信任票,也是因为它们有良好的口碑。为什么到了国内,就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呢?恐怕,仍然是一个侵权成本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企业一旦被发现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往往要面临巨额赔偿,侵权成本远高于侵权所得。例如,某知名汽车公司由于安全缺陷不得不召回数百万辆汽车,某知名奶粉公司也因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而召回产品……巧合的是,这些跨国企业都对中国市场“另眼相看”,要么拒绝召回或赔偿,要么为召回设置种种苛刻条件,即使改变态度,也是在媒体曝光或相关部门介入之后。
家乐福们为什么会“变坏”?其实,任何一家企业,每时每刻都在精明地算着一笔笔“成本收益账”。如果市场环境缺乏诚信,消费者维权困难,侵权成本远低于侵权所得,那么,企业为争取利益最大化而由“良币”变身为“劣币”,甚至在侵权行为被查处之后依然我行我素,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变坏”的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家企业身上,无论它是什么性质。
家乐福们陷入“价格欺诈”事件,没有人可以幸灾乐祸,也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因为每一个人都会在此时或彼时成为一名消费者。与其进行狭隘的“国货”“洋货”的优劣之争,不如从立法、执法、维权等多方面入手,致力于改善国内消费环境,让消费者在企业面前强势起来,才能真正防止家乐福们“变坏”,并让所有企业“向善”。纪玉
参与互动(0) | 【编辑:位宇祥】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