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全球食品价格形势严峻 世行行长吁各国联手抑价

2011年02月05日 17:1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根据粮农组织公布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今年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达231点,环比增长3.4%,这是粮农组织自1990年开始统计食品价格以来出现的最高值。

  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当前全球食品价格形势严峻,未来几个月食品价格有可能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字,1月份粮价指数为230.7,连续7个月走高,同时创下了这一指数的最高记录,超过了2007年到2008年粮食危机期间的最高点,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为我们解读了这个数字。

  李国祥:起初它有一个联合国粮农组织它监测的要么是2000到2002年为界,或者2002年到2004年这是一个价格为100,现在每一个月和过去相比较,他涨多少就是这样一个指数,翻了一倍,那么这个指数字就变成200,2011年元月价格前期就是2010年下半年不断走高的态势,所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现在它创造了最高的水平,如果从绝对水平来说,这时候的价格比过去任何时候价格都高,那么这一种趋势在这么短时间内上扬这么高,实际上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介绍说,包括气候变化和美元疲软在内,造成这一轮全球粮价高企的因素相当复杂。

  沈骥如:第一个应该说这次全球的气候变化有的地方像澳大利亚水灾,欧洲、美国也是冰雪灾害,这样都造成减产,俄罗斯由于气候干旱,发生了大火,烧掉了很多粮食,所以俄罗斯禁止出口,这样子使全球的供应大幅度的减少,需求又在增加。第二个原因由于这样了以后,有一些国家就开始抢购,因为它怕将来粮食粮价更高,抢购里面有一种是投资的因素,还有一种为了投机加速了供求的不平衡。第三个原因由于美国这个量化宽松政策,这个货币流到全世界造成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大宗商品石油、粮价都在上涨。第四个方面我觉得粮食的生产成本也在上升。第五个方面就是像美国,它现在用大量的老玉米来生产燃料酒精,就使一部分粮食不是用于食品而是用与生产替代能源去了,这样推高了世界的粮价。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表示,世界将迎来粮食价格大范围上涨的浪潮,各国应该加强合作,联手抑制粮价。

  尽管粮农组织认为尚未出现新一轮全球"粮食危机",但是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食品价格高企的时间越长,全球面临"粮食危机"的风险也就越大。 

  通常情况下在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比重占大约1/3,因此发展中国家对粮价上涨更为敏感,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李卫民(音)认为,粮价继续飙升,贫穷国家将非常难熬,中国受影响相对有限。

  李卫民(音):现在问题主要是那些所谓穷国欠发达国家,人口也比较多,另外非洲的一些国家,这些国家是有问题的,这些国家本来就是粮食产量又低,再加上这些国家越是穷,往往内部的争斗也多,容易形成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就觉得,发展中国家,比较重量级的严重的国家可能就比较麻烦,所以我们中国自己,我自己有信心,中国的问题应该是不大的,这跟我们国家的政策,鼓励粮食生产,国家从来都是关注粮食安全,另外中国自己的粮食储备的量也从来都是很大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在面临粮价上涨时,受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应当审慎考虑应对措施,禁止粮食出口和恐慌性抢购的做法,只会让粮价陷入恶性循环。

  沈骥如:我们看到像印尼有2亿3千万人,那么它上周,一个州就进口了82万吨泰国的大米,原来该国定的是17万吨,它一下子增加了五倍,这样的囤积必然价格会推高,像这样的事情联合国粮农组织或者有关的国际机构或者有关政府可以适当的协调,但是它这个往往是私商的行为,全球又都是市场经济,所以它不能命令你不要买。但是我觉得,目前的粮价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抢购把它的价格推高的,其中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美元的持续下滑,它造成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因此抗御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不光是个农业问题,它包括美国的金融问题,所以这个问题也不光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也有很大的责任,没有美国积极的参与,也是很难把这个全球的粮价压下来的。(王宗英)

参与互动(0)
【编辑:秦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