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8日公布数据显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1月增长5.99%,超过巴西中央银行4.5%的调控目标。
来自巴西的数据不仅证实南美洲最大经济体经济过热,更加重全球通胀形势恶化的预期。全球经济全面步入“后危机”时代,对通胀的担忧成为困扰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
全球通吃 CPI集体“高烧”不退
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的新兴经济体更早感受到“涨”潮汹涌。自去年以来,多个新兴经济体经济过热、CPI“高烧”不退。
在巴西,通胀水平在去年11月达到5年来新高,去年前11个月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累计增幅达到5.25%。最新数据再度刷新上述纪录,今年1月巴西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增长,在2010年12月增长0.63%的基础上再度攀升0.83%,创下6年来新高。
为过热的经济“降温”成为巴西新总统迪尔玛·鲁塞夫元旦就职以来面临的首要挑战,其内阁近期将提交的财政预算预计将遭到大幅缩减。美国高盛公司高级经济分析师阿尔贝托·拉莫斯引用《一千零一夜》故事,将失控的通胀比作魔瓶中放出来的妖怪。“在巴西,妖怪从瓶中出来了,”他说,“必须采取紧缩政策,最好是财政的,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通胀。”
在印度,中央银行——印度储备银行在1月下旬小幅加息,但仍难遏制通胀高涨之势。去年以来,印度通胀水平一直停留在8.5%至10.5%的高位不下。食品涨价领跑印度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不仅加重印度普通百姓生活负担,甚至威胁印度宏观经济发展前景。“通货膨胀对增长态势构成严重威胁,”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4日在新德里说,“无论原因何在,都必须加紧解决通胀问题。”
即使在经济复苏乏力的发达国家,通胀也有抬头之势。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欧元区通胀水平增长至2.4%,超出欧洲中央银行2%的目标水平。在英国,去年一年内,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攀升至3.7%。
逐渐回升的通胀水平让欧洲央行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警觉。他警告,如果通胀失控,将沉重打击复苏中的欧洲经济。
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年来通胀水平跌至历史低位。全球消费者价格指数集体“发烧”之际,美国通胀水平近来也有所回温,在去年年底之前增长至1.5%。
尚未定型 短期因素致粮油领涨
全球范围内的通胀抬头,在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的成因和表现不尽相同,但主要是短期因素造成的价格压力,尚未成为已经定型的态势。
新兴经济体通胀高涨,粮食和燃料等大宗商品涨价是主要“推手”。“在巴西,主要是粮食和能源(涨价),”咨询公司“资本经济”分析师戴维·里斯说。巴西食品涨价、公交车票价上调,极大推高百姓的生活成本。在印度,包括洋葱、土豆和咖喱在内的日常食品大幅涨价,令百姓不堪重负。
除了粮食和能源,包括金属、矿藏在内的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大幅上扬。进入2月以来,国际市场铜价攀升、多次刷新纪录。由于原材料涨价效应沿供应链条传导需要时间,预计真正的价格压力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全面显现,届时将进一步推高通胀。
与新兴经济体相比,发达国家通胀受大宗商品价格涨价影响有限。在欧洲,政府调高增值税是造成通胀抬头的主要原因。英国自今年1月起调高增值税,预计不少欧洲国家也将追随。
如上所述,无论引起谷物涨价的俄罗斯歉收,还是英国增值税上调,都是造成通胀增长的一次性、短期因素,真正干扰经济的影响有限。实际上,虽然世界范围内通胀水平明显上涨,但与2008年的高位相比尚有距离。如果去除粮食和能源涨价因素,新兴经济体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速度明显不及2008年,欧洲和美国的实际通胀水平则分别为0.8%和1.1%。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因此认为,当前总体通胀水平有所上涨,但只要造成价格压力的因素是短期、暂时的,无论规模还是强度并不值得过分担忧。
预期加重 可能引发“第二轮效应”
当前通胀抬头的真正危险在于加重通胀预期。一旦消费者和就业者预期未来通胀水平将持续走高,极有可能引发“第二轮效应”,令短期、暂时的通胀抬头成为顽固难除的“定局”。
粮油等大宗商品涨价造成当前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扬。理论上,只要大宗商品价格随供需改善回落,攀升的通胀也将回归理性水平。然而,由于预期未来物价将持续走高,员工会要求提高薪酬以保持购买力,而企业则不得不为产品和服务提价以求保住利润。对未来通胀的预期一旦形成,员工和企业陷入彼此“涨价”的恶性循环,即使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也无望平抑物价。这就是所谓的“第二轮效应”。
越是宏观经济已初显通胀压力、劳动力市场紧张和产能接近饱和之时,就越可能出现“第二轮效应”。就此而言,发达国家当前控制通胀颇有余地。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消通胀预期的负面影响。尽管预期未来物价将上扬,但迫于恶劣的就业形势,欧美就业者要求提高薪酬的可能性并不大。欧元区失业率超过10%,而英国和美国的失业率则各为7.9%和9%。这些发达国家近年来工资增长缓慢,欧元区不到1%,而英国和美国则各为2%。
通胀上涨对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也构成严峻挑战。这些经济体率先走出金融危机阴影,经济恢复增长带动全球复苏,但当前除了大宗商品涨价引起的物价上涨,新兴经济体还遭受由发达国家银根泛滥引发的输入型通胀。
提高利率通常是收紧银根、控制通胀的有效手段。然而,新兴经济体却面临两难境地:提高利率不及时可能导致通胀失控,反之势必吸引更多热钱涌入、也难以平抑通胀。另一方面,不断涌入的热钱还将推高新兴经济体本币币值,对其竞争力构成压力。“发达经济体的低利率让新兴经济体决策者的日子更难过,”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说。
以巴西为例,巴西央行为平抑通胀自去年以来已经多次提高利率。虽然今年1月已达到11.25%的高位,但分析人士预期巴西的基准利率未来仍将上浮,有可能在年底调高至12.5%。与巴西的高利率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实际利率接近为零,美联储去年11月宣布实行第二轮定量宽松计划,承诺6000亿美元的国债购买计划尚未完成。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因此预测,为避免通胀失控,巴西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只能选择大幅削减财政预算。
□袁原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