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5日公布的1月份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当月CPI同比上涨4.9%,低于市场预期,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6%。经济学家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受到国际市场和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年尤其是上半年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价格上涨压力,需要多种手段配合,缓解通胀预期。
中国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称,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受到假期和低温冰冻天气影响,环比价格涨幅为1.0%,是继2010年2月上涨1.2%、11月上涨1.1%近一年来环比价格涨幅第三高的月份。
不过,CPI4.9%的涨幅仍然低于此前市场预期的5.3%。受此消息影响,中国股市延续了昨天的升势,在今天开盘走高,显示市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收紧的忧虑有所减轻。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此前外界高估了季节性因素对CPI的影响,但综合来看,价格上升压力仍然较大:“气候导致的干旱在北方粮食主产区影响面较大,目前正是春耕的关键时期,如果持续下去,干旱对夏粮生产有较大影响。国际粮价涨幅也比较大,据我看到的一些研究,普遍认为今年全球的粮食供求相对比较紧张,特别有的国家可能继续控制出口,国际粮价可能还会居高不下,对国内粮食价格有影响。”
当天公布的数据也显示PPI同比和环比都呈上升趋势,此前公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也表明,中国经济仍处于扩张期,但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也让企业感受到了更多压力。赵锡军认为,国际因素不可忽视:“受到国际上投机影响,这与美国欧洲经济政策变化有关系。美国正在实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将延续至6月份,这意味着每个月美元投放有大幅增长,可能进一步为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提供动力,进口成本将进一步抬高。可能会传导到CPI,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性局面。”
赵锡军认为,中国已经明确今年要管理通胀预期,并实施稳健货币政策,释放收紧信号。央行从去年迄今已经7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加息,其他部门也在配合稳定生产,今年稳定物价还是有基础的:“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货币政策主要的工具比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提高利率等都在使用,尽可能化解推动价格上升的因素,引导投资和消费,平缓通胀预期。从农业生产、房地产市场、土地管理、技术创新、民生等多方面,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价格稳定。尽管面临的压力很大,但已经比较早开始应对压力,如果应对得当,那还是能控制好的。”
记者 李晓萍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