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部15日称,在近期降雪和人工浇水的共同作用下,冬小麦受旱面积和严重受旱面积分别减少,随着气温逐步回升,适宜灌溉的区域不断扩大。这一消息对中国正在进行的抗旱保粮工作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专家指出,中国政府所推出的一系列抗旱保粮措施,不仅是对国内民众负责,也是对国际粮食市场负责,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中国为世界粮食安全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自去年10月份以来,中国小麦主产区山东、河南两省降水异常稀少,其它一些地区也出现干旱情况,使得粮食生产出现较大困难,粮价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推高了通胀预期。为此,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包括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加大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扩大冬小麦抗旱浇水补助范围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粮食问题专家魏亮指出,这套“政策组合拳”对中国乃至世界粮价都起到了积极的降温作用:“粮食市场的价格主要是预期在起作用,比如某个地方出现了灾害,像干旱和水灾。如果这个状况出现一定程度的缓解,就会对粮价的高烧不退起到降温作用。所以中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保收成,另一方面也是对未来中国粮价和国际粮价都起到积极的降温作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中国的北方旱情引起了国际市场的高度关注。有关国际组织曾发表预警称,中国干旱可能对世界粮食市场造成冲击。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粮食问题专家魏亮指出,自然灾害只是当前国际游资用来炒作粮价的借口,无论从过去还是现在来看,中国的粮食进口量与出口量都非常小,不会对世界粮食市场的需求产生很大影响。事实上,推动当前世界粮价上涨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世界自然灾害不断,对国际市场的粮食生产和供应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游资都向以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避风获利,因为这个市场是相对稳定稳健的,水涨船高,就推高了粮价;三是粮食相对其他交易品种比较独立,游资比较(喜欢)将其看作对冲工具,交易旺盛,也导致粮价居高不下。”
事实上,中国对粮食安全一直高度重视。目前中国的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40%,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自给率达到95%。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粮食问题专家魏亮指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政府此次抗旱保粮,对于稳定国际粮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国务院做出的一系列抗旱保粮措施,不仅对国内(民众)负责,实际上也表明了对国际市场和全世界负责任的姿态。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3亿人口要吃饭,能够解决国内的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记者 盛玉红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