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翻墙"购物风行 中国制造境外为何比境内更便宜 (4)

2011年02月18日 14:11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1+1》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内地商品为什么贵?

  主持人:

  你怎么看,中国制造的同一样商品,在外国买会比在中国买便宜那么多?出口退税是不是最大的一个原因?

  白岩松:

  我先说一个自己的感受,也有一点儿发言权。我曾经在《新闻1+1》节目里也说过这番话,我说在美国我听到的最多的三句中文,第一句是“太便宜了”,第二句是“我都要了”,第三句是“还有吗”。所以刚才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当时听得最多的这三句话。

  刚才说到茅台酒的时候,可不仅仅是因为价钱问题。好多人在国外买酒、买烟,一是价钱便宜,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真,真对于喝酒的人很重要。好像有的时候我们蒙自己挺多的,蒙别人就少了,可能蒙别人也不容易。所以大家不仅因为便宜,还因为真。

  所以说到你刚才说的,为什么到国外反而便宜了?我觉得,第一,出口退税只是一个层面。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得见的咱们国内收的税太多,看不见的咱们国内收的费太多,这两者加在一起,再加上大家对名牌有一种消费的攀比等等,就使得它的价格逐渐攀升,高到了一种不合理的地步,严重的倒挂。所以,我觉得这背后的原因,我单说哪一点都是错的,只要把这些加在一起,才可能接近对。

  主持人:

  刚才我提到了出口退税,也有人就说,中国是用中国纳税人的钱在补贴全世界的消费者,所以让产品到了国外之后,反而会比在中国便宜?

  白岩松:

  是。但是在目前,互联网,尤其世界已经变成平的这样一种角度的时候,大家能清晰看到这样一种差距。

  另外还有一点,我觉得已经有一些问题我们现在要反思了。咱们可以乐呵地去说,现在中国的旅游者完全在支援着国际的GDP。为什么呢?咱们都把钱花在国外了。因为我们对很多进口的东西收的税非常高,看得见的在收税,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七加八加就高了,难怪年前的时候有一本杂志的封面写着“中产万税”。税一多,就是价格成长的一部分。

  还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还在收费。比如说我们的运输费,有人说了,在国内生产的,怎么反而在国外还卖得便宜呢?从广东运到北京,比从广东运到美国还贵。一路上高速公路收多少钱走了。然后到了北京之后,家乐福人家还收进场费呢。然后还有公关的各种灰色的费用,这七加八加价格又上去了。

  所以,看得见的税、看不见的费,都有改革的空间。所以,我们现在去国外抢东西,包括去境外抢东西,去香港、澳门等等,已经像一面镜子一样,在照着我们自身的问题。

  主持人:

  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物流成本过高,中国的物流成本占到GDP的20%以上,全世界平均水平只有我们的二分之一。

  白岩松:

  所以在准备这个选题的时候突然看到,很多人都很容易联想到前不久高速公路天价收费的案例。为什么那一件案例,突然引爆了几乎所有网络媒体人的高度关注?其实背后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大家早就已经感受到它,它只不过像最后一个压垮骆驼的稻草一样,让大家突然开始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再这样了,我们的物流费用太高了。

  主持人:

  你觉得,目前的这种状况,大家出门不是为了(旅游),在旅游中购物占了很大分量的这种情况,怎么看?

  白岩松:

  我觉得我们要三个方面去思考:

  第一,针对奢侈品来说,早已经有很多人在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还需要这种高额的税费吗?高额的税费产生的结果,不仅没有制止住人们的高消费,反而鼓励人们到国外去支援国外的GDP了。

  主持人:

  限不住的。

  白岩松:

  对,这个税要思考吧。

  第二,明显收的税和看不见收的费,是不是我们也都要清查,逐渐降低,使我们的物价水准正常。

  另外,大家当然很希望工资上涨。工资如果上涨的话,伴随着你的价格上涨,人民币的升值,大家觉得不出去的话,我也还是比较靠谱的。

  最后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我们要用很长的时间,去使我们的产品也真,使我们的产品也不掺假,使我们的食品安全也安全可靠。只有当这个基础夯实了之后,人们才不会看见洋奶粉的时候,为了买信心、为了买靠谱,而愿意掏钱。

  主持人:

  但咱们说的这是一个太大的体系、太大的工程了。

  白岩松:

  没有,但是这是最核心的,只要最后这点不改变,即使国外比你的贵,恐怕也有相当多的妈妈、爸爸,愿意到国外去买洋奶粉,去到香港抢奶粉,去抢酱油。因为他觉得安全是无价之宝,更何况现在还便宜呢。

  所以,看似很大,一点不大,柴米油盐酱醋茶跟每一个人的生活紧紧有关,必须夯实。

参与互动(0)
【编辑:王安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