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版《中国企业舆情应对与声誉管理能力研究报告》显示,央(国)企的舆情危机事件数量保持着较高增长率 ,2010年 较2009年 的 增 长 率 为308.3%,呈现较强的增长趋势。舆情报告因此指出,与民企相比,央(国)企的突出问题就是“刻板印象”。
虽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显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领先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像中石化这样的企业还位列前十名之内,然而,2010年,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近两万亿元,却只拿出区区440亿元即5%左右上缴“红利”。
尽管数据极为扎眼,仍不乏巨头不谈责任,大讲付出。中石化就表示,因为响应政策,其“十一五”出现减收3500亿元,对另一个数据却闭口不谈,2005年—2008年,其共获得财政补贴696 .15亿元。让人无法不产生联想的还有,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称,央企高管薪酬的管理是半市场化的办法,明显比社会上同类岗位要低,而且低得比较多。不知道国资委选择的参照对象是否已“与国际接轨”,仅仅半年前,公众还在担心,“限薪令”能否对高管薪酬形成有效制约,特别是能否有效遏制无所不在的灰色收益。
就舆情危机焦点来看,央(国)企在面对舆情危机时,既让作为股东的纳税人无法得知更多内情,也让作为消费者的大众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倒常常摆出一幅“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傲然之态。去年中石油大连漏油事故发生后,一方面中石油稳居幕后,另一方面在大火扑灭后迅速召开表彰大会,充分展现出其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卓越才能。
可以肯定的是,央(国)企舆情危机飚涨之时,如果缺乏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诚意,不愿与公众平等交流,非但无法赢得社会的信任,反倒可能招致公众更大的抵触,更不可能令高涨的舆情危机自然降温。虽然公众还无法影响到央(国)企负责人的仕途,甚至也无法拒绝占有垄断地位的央(国)企的产品,但对公众而言,当这样的情绪迅速蓄聚,一旦市场出现新的替代产品,公众很可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在报复性情绪的强力驱动下,将央(国)企远远抛在脑后。
站在市场的层面看,积极真诚面对舆情危机,是企业适应顺应市场的必然之举。企业辛苦积累的诚信一旦丧失,将很难在短时间内重建,奶粉业的痛苦经历便是最好的教训。当然,央(国)企要想改掉“刻板印象”,决非简单的主观认识问题,而应摆脱政策护佑,特别是抛弃垄断下的粗放发展模式。试想,倘企业因为生存不得不视消费者为上帝,谁又敢置自身利益于不顾,无视乃至与上帝交恶呢?
□几又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晔君】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