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调高经济预期避谈“退出” 伯南克再为QE2开脱

2011年03月03日 13:59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地时间本周二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作证的日子。面对油价再创新高而房价持续下跌的尴尬局面,伯南克的回应显得很乐观:这两个风险都不会使美国经济偏离复苏轨道。然而,这样的表态究竟是源于一个经济学家的淡定,还仅仅是政治家的故作轻松,市场评论不一而足。

  复苏风险甚于通胀上扬

  事实上,在两党参议员面前,伯南克正处于某种政治上的两难境地。共和党担心美联储目前的6000亿美元国债购买计划可能正在过度刺激经济,而他们认为目前已有迹象表明是时候收缩战线以抵抗通胀了。

  与此同时,民主党却担心美联储可能会过早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们认为,目前美国股市虽然涨势喜人,但失业率仍在9%的高位徘徊。“伴随美国经济继续挣扎着走向复苏,我们需要动用一切可用的政策工具来创造就业并刺激增长。”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民主党议员提姆·约翰逊表示。

  面对来自两党的双面压力,伯南克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家的判断,即相比于当前美国通胀上扬的风险,美联储更担心复苏可能遭遇挫折。他说,美联储官员及一些独立专家均预计,伴随经济渐渐从衰退中复苏,美国通胀将在2013年底前都维持在2%以内的水平。而美国经济复苏,虽已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消费者和企业支出可能正在恢复到可支持经济自我可持续增长的水平,但美国房地产市场仍然“特别疲弱”,而失业率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回到正常化的水平。

  高油价有限推高通胀

  就在伯南克参院作证当天,已迭创阶段新高的纽约油价收盘再创2008年9月以来最高纪录。高油价可能带来的通胀风险已成为他无法回避同时又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问题。对此,伯南克的回应是油价上升对美国经济并未构成“重大风险”,通胀预期仍然维持低位,但美联储已准备好必要时采取措施应对国际商品价格劲升。

  伯南克在证词中刻意淡化了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在本轮全球价格上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他强调,中东局势混乱导致部分地区供应紧张是最近几周油价和天然气价格上扬的一部分原因,而此外需要受到指责的并不是美国的货币政策,而是全球需求,特别是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需求。“以所有主要货币计价的商品价格都已大幅上扬,表明美元币值的改变不大可能是最近几个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推动力。”他说。不过,将QE2的后果以简单的美元贬值替换流动性的过度充裕,这多少有些“避重就轻”甚至“偷梁换柱”的嫌疑。

  为缓解人们对于油价和其它诸如小麦、钢铁和食糖等基础商品价格上涨的担忧,伯南克表示,油价走高带来的价格上扬在消费者通胀领域是“暂时且有限”的。理由是美国的消费者大部分支出是用于成品消费而非基础商品消费,换句话说,小麦成本只是决定超市里包装麦片价格的一小部分因素。不过,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观点。美国投资机构米勒塔巴克公司首席策略分析师丹·格林华就认为,大宗商品价格仍是反映通胀水平的一个重要领先指标,而伯南克在上一轮信贷扩张期对于房价上扬就曾经过度乐观。“在基本面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伯南克有可能再犯盲目乐观的错误。”他在伯南克作证之后表示。

  承诺不会“宽松太久”

  在关于美国经济前景的证词部分,伯南克把很大精力放在了拿捏尺寸上。一方面,他重申美国经济复苏正步入正轨,美联储过去几年中通过各种渠道向美国经济注入的资金看上去已收到成效,市场指标也显示自实施QE2计划以来,美国经济前景已有所改善。美联储预计2011年美国GDP增长率在3.5%至4%之间,并对未来几个季度的就业市场感到乐观。另一方面,他继续强调就业增长与房地产市场仍然表现疲软,既有指标尚不足以说明美国经济已能够进行自我可持续复苏。“直至我们看到持续一段时间的就业增长,才能认为美国经济实现了真正恢复。”伯南克表示。基于这一点,他认为现在决定在6月底QE2结束之后美联储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还为时过早。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对美联储“退出”策略的担心,伯南克重申其有一系列工具在适当时候收紧货币政策,并承诺美联储不会“宽松太久”,一定会在一些经济指标(如充分就业)达到可接受的水平前采取行动。而这些指标可能是就业率明显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上升且通胀水平稳定在2%左右。他表示,美联储将在未来几个月判断当前的经济复苏是否具有足够的自我可持续性,以决定是否开始收回其刺激政策而确保不会引起任何混乱。

  <作者>=记者 陶冶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