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两会代表委员期盼:宗庆后建议5千以下不收个税(2)

2011年03月08日 16:2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调节收入分配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

  5000元以下不收个税

  拉动内需,前提是扩大分配,提高国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分配,减税让利给老百姓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长期以来,我国的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高达近30%,这说明国家的税收制度本身就不合理,在初次分配中,国家收得太多了。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减税让利给企业、老百姓的精神,把扩大分配落到实处。建议把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5000元以下的不收税,5000元以上的分级收税。另外,要转变政府职能,缩减政府开支与投资,为减税打好基础。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

  我们的经济发展中,消费是个短板,消费上不来,一个重要原因是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太低。我们财富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纺锤形的,穷人比较少,富人比较少,中间阶层的比重比较大,这样的财富结构才能持续稳定地推动消费结构的增长。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关键是要通过城镇化,把农民变为市民,是要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活力,创业带动就业,让更多人创业,让更多人成为创富者。

  破解“用工荒”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郭国庆:

  企业可在农村建立帮扶机制

  破解“用工荒”,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此外,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解决他们在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切实需求,使他们在情感上更愿意留下来工作。此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不妨与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农村地区建立帮扶机制,在农村养老、儿童教育等方面帮助这些地区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参与其新农村建设进程。只有与农村实现了良性的互动,劳动力短缺才能根本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

  “用工荒”说明企业“贱”

  “用工荒”其实是经济发展、劳动力价值提升的一种体现,反映了劳动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正逐渐“贵”起来;招不到工的现象,暴露出部分中小企业仍处在“贱”的状态,效益较差、留不住人、又无能力或舍不得花更高工钱雇人。这说明我国的产业体系中存在着较多低层次、低效益的企业。解决这个问题,企业自身要有适应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眼光和自觉性,应积极地调整自己向高层次、高效益企业转变。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劳动力并不匮乏,关键是要有个良好的企业生态。

  房地产调控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长张大卫:

  谁的房价低,土地卖给谁

  高房价带给中低收入家庭的“痛”感是最强烈的。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提供更多低价房源,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努力实现居民住有所居。除了积极争取中央资金补助,省市县积极筹措财政性资金予以保障外,还应积极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和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政府可以考虑通过改善土地供应方法来降低住房成本,抑制高房价。比如在拍一块土地的时候,不单纯地以谁竞价高谁拿到这块土地,要同时考虑谁定的房价低。此外还应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控制炒买炒卖、囤积房源等行为,净化房地产市场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保障房也要考虑年轻白领

  年轻人大学毕业后,谈婚论嫁的一个条件就是房子,这是中国的一个现实,但这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政府应该多建保障性住房中的廉租房和适租房,其中廉租房主要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适租房对象的收入层次可再高些,比如年轻白领、刚毕业的大学生、夹心层群体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建控股集团总裁于炼:

  保障房体系建设必须产业化

  现在,保障房建设只是政府的一项任务,尽管实行问责制,而且层层立下“军令状”,但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实在太大。比如资金从何而来?建成后如何管理?服务资源如何配套?今年国家将新增1000万套保障房,需要资金1.3万亿元,可看得见的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1300亿元;地方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足额到位最多也就1350亿元;再加上动用有限的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其余大部分缺口需要依靠存在很大不定因素的金融及发债来完成。保障房建设不能仅仅当做一项任务,健康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建设必须走产业化之路,用产业立法确立用地优先保障机制,同时使每个城市将交通、教育、就医等资源最为便利的用地,优先满足保障房建设,以解决资源配套投入问题。

记者  张伟  宋雪莲  胡雪琴  张璐晶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