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让农民用不起化肥将带来粮食危机

2011年03月10日 09:39 来源:红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要大幅提高农药、化肥的价格,让他们(农民)用不起,”民盟中央副主席、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在“两会”上如此说,“以前农民一大早起来,都要拿筐子出去拾粪,现在畜禽粪便等农家肥都不愿费力气了。”“靠说服是没有用的,必须采用市场手段”,国家还要提高对农药、化肥厂家的税收。(3月9日《华商报》)

  看了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的这些话,很惊愕,我们还能说什么呢?难怪网民一边倒的喷口水、骂娘了。如果按照温思美的主张,让农民用不起化肥和农药,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可以说粮食安全必出大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农业部原副部长张宝文说,一方面,全国每年用的化肥高达4700万吨、农药140万吨,另一方面,每年产生的近7亿吨秸秆大都浪费了,畜禽粪便也污染环境,没有得到很好的循环利用。这是事实,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委员们探讨和思考了吗?

  众所周知,中国用全球7%的土地,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但是却消耗了全球35%的氮肥。单位面积上的磷肥和钾肥使用量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这是因为中国人多耕地少,必须在产量中做文章,如果中国没有使用这么多化肥,或许早就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了。再说粮田与灌溉面积减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李昌平先生曾请教了一位农业专家:如果现在化肥投入减少到1984年的水平,我国的粮食产量估计下降多少?专家的结论是产量至少下降一半。数据显示,198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40731万吨,化肥投入为1739.8万吨,到2007年,我国的粮食产量为50160万吨,化肥投入为5107.8万吨。(3月3日《东方早报》)而1984年,我正在家乡种田,那时的确是以农家肥为主,除猪养得多外,还大量积农家肥,平均每年每亩田要放2立方米以上的农家肥。当然,化肥也放,但相对少,一亩田放10至15斤氮肥、2至5斤钾肥。

  无利不起早。要知道,那个时候农民的种田积性高涨,高涨是因为觉得种田划算、有奔头,积农家肥可以减少成本,现在积农家肥成本大,很不划算。再说那个时候,公务员10天的工资才能买一百斤粮,现在是一百斤粮还不要公务员一天的工资。再说以前农民耕田以牛为主,如今以机械为主,以前家家户户养猪,如今一个村看不到几户养猪;畜禽粪在乡村已是很少。所以说,这些委员是坐在上面谈,没有深入到农村去调查,当然所说难以切入现实中的乡村情况。

  这几年去农村调查,我问过很多农民兄弟,如果把化肥减少一半,有的说减产三四成,有的说五成,甚至有的说六成以上,现在种田也有化肥依赖症。农民也知道不做亏本生意,如果农民买不起化肥和农药,农民就不买了,粮食够全家人吃就行,造成的后果就是严重减产,粮食危机就很快面临。

  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中国全年粮食消耗量为5亿吨左右,也就是说,去年这个丰收年结余的粮食也才几千万吨。如果按专家说的化肥投入减少到1984年的水平,产量不到一半,那么全国的粮食产量就不到3亿吨,缺口至少在2亿吨以上;如果按照温思美委员说的,让农民买不起化肥和农药,农民就不用化肥和农药,粮食产量就不是减一半的问题。目前,全球粮食可贸易量为2.5亿~2.6亿吨。即使把全球的可贸易粮食全部进口,也只能满足中国消费的一半。想想看,全球的贸易粮食都供你中国?显然是不可能的。以温思美委员说的思路去做,是不是要出大问题?

  如今由于农资价格持续上涨,而且涨幅大大超过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政府给农民的各项补贴,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受挫伤。如果农资提得农民买不起,农民就更没有积极性了。要想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得让农民赚钱;要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政府还要增加投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比如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还要让农民在积农家肥中受益。每年产生的近7亿吨秸秆大都浪费了,其实不仅秸秆浪费了,稻草也同样是浪费了,农民把稻草放在田里燃烧还污染环境。稻草是最好的农家肥,化肥用得多田瘦板结,农民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是“双抢”季太忙,用传统的刀来扎太费力,还影响了“双抢”进度,放在田里不易烂,插秧不好插,如果有一种机械能帮农民碾碎成粉末,问题就解决了。问题是政府部门对这件事重视了吗?

  温思美委员的“让农民用不起化肥和农药”应是一个误国误民的馊主意。民以食为天,无粮不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的头等大事,万万不可儿戏。

  (作者:洪巧俊)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高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