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3月11日电 (记者 徐金波)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支撑,产业一体化是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肖安民表示,武汉城市圈三年来,按照错位发展的模式,建立圈内产业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武汉与周边城市产业互动、双向转移、协调发展,有力促进圈域产业的一体化。
主动对接武汉 孝感蓬勃发展
新年伊始,前来湖北孝感市临空经济区投资考察的中外客商络绎不绝。中共孝感市委书记黄关春称,这仅仅是孝感主动对接大武汉、融入武汉城市圈的一个缩影。
肖安民表示,近年来充分利用孝感地处武汉城市圈和新城的地缘优势,围绕推进武汉孝感经济一体化和空间同城化,积极承接大武汉产业转移,有效承担大都市功能延伸,提出把孝感建设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的构想。
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一员,孝感市近年来在扎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同时,以区域一体化为契机,全方位融入大武汉。以高速交通网络建设为先导,加快构建中心城区与武汉的“半小时通勤图”,打造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对接平台。以毗邻武汉天河机场的临空经济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区东扩步伐,构筑一体化的空间对接平台。以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完善承接转移的机制和政策。利用武汉人才、科技、资本、产业、市场等资源,大力推进两市的合作。
近年来,孝感市先后从武汉引进项目919个,总投资443.1亿元,“同城效应”逐步显现,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迈入快车道。
制定支持政策 促圈域产业一体
为推动武汉城市圈产业协作配套和一体化发展,湖北省发改委2009年出台了《武汉城市圈产业双向转移优化发展实施方案》,在对城市圈各市优势产业、产业集群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各市需转移及优化发展的产业,明确了城市圈内产业转移的方向。
政策从支持城市圈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外向度等6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明确了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石化、纺织服装、冶金建材、食品医药、轻工等七个圈内产业协作重点,并对城市圈产业转移重点项目进行了跟踪服务。完善了圈域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监测体系,建立了重点企业、支柱行业数据库和运行月报、旬报制度,为及时掌握圈内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生产及市场变化情况,建立了稳定可靠的信息来源渠道。
同时,着力培植了圈域工业发展中的增长点。圈内有33个集群进入了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占总数的55%。建立的“大企业直通车”制度,将圈内54家工业企业纳入直接服务对象;组织了银企对接会,为圈内工业企业落实贷款67亿元;开展武钢产品省内循环、家电下乡等活动,确保了包括武钢等圈内大型工业企业的省内市场占有率。
圈域产业融合 步伐逐步加快
截至2009年底,武汉市在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投资项目共796个,投资金额658.8亿元。产业转移已日益由市场行为走向政府政策引导,企业为产业链的配套延伸和产业聚集转移。武汉、孝感、黄冈、潜江等市在汽车、化工、纺织、临空经济等多个产业上进行有序流动与双向转移。
武汉城市圈圈内其他城市也积极加入到圈域产业一体化的进程中:黄冈筑巢引凤,科学规划建立了黄冈化工园区,目前已吸引20余家企业落户。潜江综合化工产业园区以资源和产业为纽带,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医药化工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1+3”化工产业结构框架,已成为了武汉化工医药企业外迁的首选投资基地。咸宁市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合作新模式,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咸宁工业园”、武汉经济开发区“咸宁工业园”等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先后签约并开工建设。鄂州市葛店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在全国率先试行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葛店开发区已经成为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成员单位,正在大力培育与富士康和中芯国际配套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80万吨乙烯配套的化工产业基地。天门市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硚口区加强联系和对接,目前有30家武汉企业到天门投资兴业。仙桃市已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中国光谷仙桃产业园,武汉普天、武汉晨扬电子、武汉芳迪等一批企业先后落户仙桃。
通过完善产业规划,制定支持政策,引导产业在圈域内合理分工、布局。目前武汉城市圈已基本形成了四大产业集群:光电子产业群主要集中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长飞、峰火等企业为龙头,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链及其配套产业;汽车产业群形成了从孝感至武汉沿线汽车工业密集带;冶金产业群形成了以武钢和新冶钢为龙头企业的武汉至黄石钢铁走廊;纺织产业群形成了以武汉、孝感、黄石为中心的分布格局。
“十二五”期间,武汉城市圈还将以新型工业化和产业一体化为重点,进步圈域优化产业布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进一步促进区域市场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