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赵建华)过去5年间迅速“做大”的中国中央企业相信,自己今后同样可以“做强”。全国人大代表、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经理李华12日晚接受采访时说,国有企业经过多年发展,积累、沉淀了很多资源。但受体制等因素制约,它的潜能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国务院国资委提供的统计数据说,2005到2010年,120多家中央企业资产总额由10.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4.3万亿元;营业收入由6.79万亿元增加到16.7万亿元;净利润由4642.7亿元增加到8489.8亿元。30家中央企业进入2010年美国《财富》杂志500强,比2005年增加20家。其中,中石化、国家电网、中石油进入前十名。
李华认为,中央企业已经做大,但没有做强。今后将不再只是通过简单的投资、扩大产能,追求规模效益。包括中石化在内,许多中央企业将把国际同行的先进指标作为标杆,寻找自己的差距。通过精细化管理,不断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他解释说,精细化管理,可以让企业“捡了芝麻”。但要想抱住“西瓜”,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革可以释放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潜能,提升企业竞争力。李华所在的中石化,是中国两大石油巨头之一。
李华的观点,得到了其他中央企业的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王计表示,过去走的是产能驱动之路,今后五年应走科技驱动之路。“十二五”期间应引导企业拿出更多资金提高创新能力。东方电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和电站工程承包特大型企业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希望,到“十二五”末期,自己可以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综合实力保持世界钢铁行业前列,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武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希望“做强”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葛洲坝集团总经理杨继学。杨继学表示,今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时,将更加注重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将由单一的承包商身份,转向承包商和投资开发商的双重身份;由劳务型转向管理和资本密集型,由经营粗放型转向经营集约型。葛洲坝集团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是“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前百强企业。(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