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十二五”期间,中国增长将从速度转向质量。
这是从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4日举行的温家宝总理中外记者会上,传递出的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在明显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年均增长7%。从“十一五”时期的7.5%到“十二五”时期的7%,0 .5个百分点变动的背后,意味深远。
“主动调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仅表明决心和意志,而且是一个重大的举措。”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如此解读调低经济增速的背后深意。
温总理说“在今后五年以至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当长时期,我们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真正使中国的经济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着重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在外部环境紧缩和内在增长趋降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模式转换、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改善民生和节能减排等多重压力,适度下调经济增速的预期指标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调低经济增速目标,是考虑到现实经济形势做出的客观规划,更是为了实现中国增长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做出的主动调整,意在弥补多年来追求G D P增长的“欠账”,为经济全面发展腾挪空间。
多年来,地方政府在“唯G D P论”的作用下,忽视了环境、民生发展和社会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调低经济增速,可以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7%这个提法起到了导向性的作用,表明政府下一步更加注重民生,把过去一些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例如建设性投资这一块转到民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李建伟如此解读。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日前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未来五年的G D P增速设为7%,表明国家更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过,由于各地方政府、各企业增长的积极性较高,最后很有可能会超过这个(7%)目标,但是他同时表示,希望即使超过目标也应在经济增长质量不下降的基础上。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一个机会,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相适应。”温总理说。
诚然,调低经济增速,确实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空间,但是在这个机遇期里,能否取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突破,实现经济增长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还需要大力推动民生、社会发展、政府考核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
温总理直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知易行难,最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的标准。
温总理说,“中国的振兴不单在经济总量,而根本在人才和科技进步,并且要建立和完善鼓励科技进步、人才成长的机制。”“通过改革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我以为有两个数字比G D P更为重要,一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是研发经费占生产的比重。这两条就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创新力量,这才是最有力、最持久、最可靠的发展因素。”“所谓观念,就是要彻底转变唯G D P的观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需要不断地增加经济总量,但是这种总量的增加是不能以过度地消耗资源、能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那样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会给我们子孙后代造成影响。”
“与它相关的就是干部政绩的考核。”温总理接着说,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最重要的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如果不彻底从根本上解决这两条,我们现在制定的计划也是难以实现的。”记者 孙韶华 吴黎华 王 涛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