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周五日本东海岸发生里氏9.0级地震已经有3天时间了。然而,两次核电站机组爆炸,168次五级以上余震,不可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让这片已然成为人间地狱的土地继续面临着种种未知的威胁。此时的人们,在担心笼罩在福岛上空的核辐射阴云的同时,也在为这次日本战后最大灾难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辐射感到担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3月14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日本地震破坏威力极大,给日本以及全球人民带来了巨大情感伤害,更对当地及日本全国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不过,借用灾害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破窗效应”,人们也不必对于地震给日本乃至全球复苏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度恐慌。陈凤英认为,与近期同样令人忧心的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同,日本的地震灾害不会给所在地区带来长期震荡,其破与建的转换过程可能非常迅速,日本、日本的贸易伙伴乃至全球都有可能借助日本灾后重建产生的大量需求而获得提升动力。
短期受挫后“V”形反转可期
具体到日本地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从短期看,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遭遇的巨大损失可能会对全球经济构成一定负担。但是由于日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已多年来持续低至可忽略的水平,且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因此其对全球经济复苏的短期负面影响有限。此外,日本国内炼油、汽车、电子产品等行业生产的突然中断或将对上下游产业链乃至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带来暂时性冲击,因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紧缺导致的产出紧缩也会影响其进出口,但这种供应或需求空缺可能会很快得到弥补或替代。
首先是目前全球产能相对过剩的汽车行业,本土生产受限可能促使日本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汽车公司加大在中国的投入和生产,以反销日本或弥补日本本土出口能力的下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可能会因此获得机遇,因为在华生产的日系车辆本土零部件比例要求可能不得不大大降低。此外,与日本日益呈现同质化发展的韩国汽车业、因再工业化进程而加速朝智能方向发展的美国汽车业以及危机后快速重振的德国汽车业可能都会迅速弥补因日本汽车业生产中断而带来的短期市场空白。
其次是炼油行业,目前日本东北部炼油生产全线中断,核能威胁远未解除,全国电力供应受限,为维持短期基本生产生活,日本势必面临大量的成品油进口需求。这对于在上次石油危机后大规模扩充炼油产能的亚太国家来说,也可能意味着出口机会。“俄罗斯等国已表态会向日本提供电力等能源支持,虽然这种支持可能是援助性质的而并非商业出口,但在援助国内部仍是由政府出钱向企业购买能源,因此实际的拉动作用仍然存在。”陈凤英表示。
最后,日本是全球电子产品出口大国,地震发生后包括索尼、东芝、松下等多家知名日本电子企业先后关闭了相应工厂,由此带来的内存芯片、液晶面板配套组件等短暂缺货可能会对全球电子产业界构成不利影响。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表示,如此变故可能会令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电子产品生产商因此可能成为替代者而受益。
重建或对全球经济形成长期拉动
所谓“破窗效应”,是指由于灾害导致经济受到损失,但在这之后因救灾以及灾后重建而导致投入增加,进而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从长期看,此次地震的“破窗效应”可能更为明显。事实上,日本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缺乏活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日本繁荣时期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即使在今天的发达经济体中也是佼佼者,这一领域的饱和致使日本多年来国内投资、需求持续低迷。地震过后,大片地区面临道路、房屋、机场乃至各种各样基础设施的重建,这个过程对于日本经济来说,虽然一方面意味着财政赤字进一步上升,但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将会有比较明显的产出增加,从而带来更多的投资、生产和就业机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月18日对日本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长预测分别为1.6%和1.8%,陈凤英认为,灾后重建将使得日本经济今年的增长数字有望达到2%。
除对其国内GDP会有一个拉动效应以外,因日本短期内恢复生产面临较大困难,其重建过程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日本贸易伙伴带来更多出口机会。如日本对包括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进口需求就可能主要来自中国。由于日本拥有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进口支付能力雄厚,因此在其重建过程中很可能会从主要的贸易顺差国转变为相对贸易逆差国(当然也包括大量海外日企向本土反销的份额)。因此,亚洲地区伴随日本震后重建,可能对日相对贸易量有所增加,出口上升,石油冶炼能力也会因此上升。与此同时,日本因生产能力受限而丧失的部分出口市场也会为不少亚太竞争对手占领,从而至少在短期获得拉动。
地震不改国际市场长期走势
从国际市场看,截至记者发稿前,美国股市在上周五日本地震发生当天收涨,而本周一除日本外亚太股市以及欧洲市场早盘均涨跌互现。这表明日本地震并未引起投资者过度恐慌,相反,诸如医药、基建、钢材等一些与救灾及重建相关的行业还有看涨的趋势。“未来几天内,国际股市因日本地震而出现短期内下挫的可能性仍存在,但这只是一种来自股市天然的暂时性、保护性反应,不应作出夸大解读。”陈凤英认为。
汇市方面,截至记者发稿前的最新数据,日本央行为缓解震灾造成的金融市场资金不足,已宣布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金融市场累计注入18万亿日元紧急资金。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虽意在救灾应急,但与日本经济遭遇巨额损失一道,将对日元汇率产生一定的下行压力。事实上,此前美元指数的持续下行已将日元逼至接近心理极限的高位,这不仅与日本经济基本面严重脱钩,对日本的出口竞争力也构成了负面影响。陈凤英认为,此次地震或许会被看做日元汇率必然走势中的一个偶然性因素,伴随美元指数的逐步反弹,日元也会逐渐贬值。只是在灾后生产能力欠缺的情况下,这种贬值并不会给日本带来明显的出口竞争力提升。
最后是大宗商品市场。上周五地震的消息一经传出,国际油价应声而落并一举向下击穿每桶100美元的重要关口。历史经验表明,非产油国发生大灾后国际油价必然下跌,但下跌之后又往往很快反弹回到前期高位。此次也不例外,由于日本东北部炼油厂生产中断,其原油进口需求锐减,导致当日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不过,陈凤英认为,这种下跌趋势很快就会扭转,因为无论救灾还是重建,日本都需要进口相当于其原有炼油厂产能的成品油,而这意味着国际原油需求不仅不会因灾减少,反而可能因灾增加。“我认为国际油价虽未见得一定会再创新高,但回升至前期高位应该没有什么悬念。”她表示。与油价同理,作为粮食、铁矿石等重要大宗商品进口国,日本生产中断带来的短期需求下降将由灾后重建带来的中长期需求而加倍弥补,因此日本灾后对上述国际大宗商品的总体影响应是推升而非拉低价格。
<作者>=记者 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