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行货变水货难维权 网购“回邮”有陷阱

2011年03月21日 09:3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型号弄错了,请您寄回更换,邮寄费用我们将从货款中返还。”小心,这很有可能是一个“陷阱”。

  货物刚送到家,就收到了自称客服人员的留言,称货寄错了,寄来的是一台返修货需要更换。殊不知这是网络上出现的一种新“陷阱”,最近有不少网络买家都吃了这样的“亏”——不是真品变成了赝品、行货变成了水货,就是应退换回的商品杳无音信,商家随之人家蒸发。

  网络达人:

  回邮被寄“返修货”

  家住海淀的刘小姐是一个网购达人,今年1月份,她在网上相中了一款索尼的卡片相机,向网店客服人员了解情况后,她支付了2380元网购了一台。两天后的一个上午,相机准时送到了刘小姐手上。仔细验货后,刘小姐很满意,第一时间在网上确认收到货,将货款打到了商家的账户上,并给了一个“好评”。

  令刘小姐没有想到的是,拿到相机的第二天她接到了卖家打来的电话,一名自称网店客服的人员对刘小姐称,因为发货员的疏忽,给她寄来的是返修货,要求刘小姐将相机寄回,为其调换为新机器,并表示邮寄的费用将由商家承担。

  一听自己拿到的相机是台返修货,刘小姐没有细想,马上就到快递公司将货物打包,给对方寄了回去。几天后,刘小姐拿到了商家重新寄回的相机。今年3月,因为相机出了故障,她拿着相机到索尼的客服进行检修,但却被维修人员告知相机是“返修货”,不能享受保修服务。

  刘小姐这才意识到事情不对,马上联系这家网店,但对方却坚称自己从未给刘小姐换过相机,没有发错货也根本没卖过返修货,并声称刘小姐提供的相机编号与账单记录的相机编号不相符,不是从他们那里买的。

  “账单上记录的是第一次邮来的相机编号和后来再换回来的肯定不一样。”刘小姐意识到自己上了当,想要进行投诉,但苦于拿不出证据只好无奈地“忍气吞声”。

  除了刘小姐,记者近日在网上发现不少网络买家都有类似遭遇,购买的货物被商家以调换的名义给掉了包,甚至还有一位上海的网友把刚到手的iPad邮回后,从此杳无音信,追问商家,对方直接否认曾经要求其将iPad邮回。

  网上商城:

  交易后商家行为难监督

  消费者没有证据,对这些“黑心商家”也没办法。像淘宝这样作为交易平台并可以对商家进行处罚的网上商城,能否为消费者讨回公道呢?

  “如果交易已经完成了,我们对于商家之后的行为很难进行监督。”淘宝的公关宣传部的乔培蕾向记者介绍,如果消费者在签收商品时就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或是销售假货,那消费者可以向淘宝进行投诉并提交证据,“不但可以拿回货款,淘宝也将对这些商家进行处罚。”

  但如果是买卖交易已经结束了一段时间,商家和消费者在商城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货物调换或是重新交易,商城则很难进行监督,“尤其是消费者拿不出直接证据,无法证明商家存在欺诈行为的时候,要考虑对商家利益公平性,我们也不能直接做出处罚。”乔培蕾说道。

  开心淘的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由于网上商城的日交易量很大,商城、网站对于商家监督多集中于交易环节,对于交易结束后商家行为的关注度则要少很多。同时,对于商家的处理和处罚都需要证据,“如果没有直接的证据,我们也很难对商家做出处罚,只能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加强对这一商家的监督力度。如果再出现类似情况,则会下调其信用等级并进行警告和罚款。”这名负责人说道。

  记者又先后致电了乐酷天、我淘等多家网上商城,这些商城的负责人都向记者表示,碰到刘小姐这种情况,商城也很难只根据刘小姐的“一面之词”对商家进行处罚。

  专家支招:

  退换货前记得先退款

  消费者拿不出证据,交易又不在网上商城的监督下,消费者又该如何躲避网购“回邮”陷阱呢?

  “回邮陷阱的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消费者和商家的这些交易行为是在私下完成的,没有第三方的监督。”北京工商大学商家专家洪涛教授表示,商品的替换和返还也是商品的一种交易形式,而现在对于这些网上交易行为却并没有纳入到网上商城的重点监督范围内,从而让一些黑心商家和诈骗分子看到监督的空子,并以此侵害消费者的利益。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洪涛表示,应将所有的交易行为都纳入到第三方的监督下,都放到“明处”,并建议将退款放在退换货物之前,以防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失。

  “对于网购中的返还、退换,网上商城应开辟专门的服务,把商家与消费者的这类交易都放在网上商城的监督下进行,留有专门的交易记录,制定相应流程和制度。”洪涛说道。除此以外,他还提示消费者,在网购时和网购后都不要放松自己的警惕,进行退换货交易行为时,要先核实对方的身份,并要留好相应的交易凭证,不要因一时的“偷懒”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本报记者 孙超逸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