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去年年底发布的乳业准入新规,所有乳制品企业须在2010年12月31日之前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鉴于企业审核清理工作面广量大,国家质检总局3月初宣布,乳制品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查工作完成时限顺延至3月底,这是决定众多乳制品企业生死存亡的最后期限。
大限将至,几家欢喜几家愁?
行业大“清洗”中小企业最受伤
有媒体引述某位质监局有关负责人的话说,此次新规的发布对乳品龙头企业影响不大,因为大企业的生产条件及相应的检测设备等都是按照国家标准运作的,政府通过出台新规对乳品行业进行清理整顿,有利于行业环境的净化。
乳业专家王丁棉预计,全国会有20%至25%的乳企被淘汰,有的地方淘汰率会达到40%,如云南、甘肃这些小乳企比较多的地方。
据了解,2010版的《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与之前相比严格很多,不仅增添了很多常规审查项目,还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出产企业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对食物添加剂、三聚氰胺等64项指标进行自检。企业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相关的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进行委托检验。而一套这样的小型检测设备价格在200万元以上,大型检测设备则需要上千万元,成为很多中小乳企颇感沉重的负担。
“产能、规模、检测设备、检测人才等多重因素都对中小乳企造成巨大压力。”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宋亮称,事实上,中小企业里也有很好的企业,例如青岛喜乐岛,产品经济实惠,老百姓很喜欢。国家提高行业门槛对一些优质乳企而言也许是不公平的。
行业动荡引发垄断之忧
某国内乳品企业内部人士说: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每一次国内乳业的行业动荡都为外资品牌提供了‘抄底’机会,使得它们不断壮大,甚至已经开始威胁到本土乳业企业的生存。”
媒体报道,多美滋、雅培的液体配方奶现在已在上海和广州等地的部分母婴店开售。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国际乳业巨头一向未能把手伸进国内液态乳市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在中国没有自己的奶源基地,而此次清洗似乎为他们敞开了一道市场大门。
新规提高了企业的门槛,对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来说影响不大。以四川为例,该省公布通过审核的31家企业里,大型企业如新希望、伊利、光明、雪宝、娃哈哈、蒙牛等都未缺席。
一批中小乳企退出市场后,乳制品行业寡头垄断的格局将加倍凸显。据了解,在大清洗之前,中国乳制品生产企业已有1800家左右,其中,前5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70%,行业集中度本来已经非常高。未来,大型乳企肯定会乘机进行扩展,抢占市场份额,几家或一家独大的状况或许已经不远。
在山东,枣庄市经营乳制品多年的石先生说,在伊利、蒙牛等行业巨头渗透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性乳企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以枣庄为例,原来有本地大小乳企近10家,后来由于利润率过低、市场份额萎缩等原因,逐一退出了市场。”
“一旦市场缺少充分竞争时,市场价格就会由少数大企业说了算,垄断性经营就会登场,乳制品或将涨价。”分析师宋亮表示担忧,这种局面也许会误伤消费者。
“阵亡者”需要政府抚慰
在这一轮“清洗”过程中,乳业的淘汰效力已经显现:
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公布结果。陕西省公布,2010年底,全省拥有78家乳制品企业,此次审核将清理24家,淘汰比率高达30.77%;2月18日,宁夏也发布公告,33家乳品企业目前只有12家通过;在四川省,31家企业通过审核,此前共有38家乳制品加工企业。
“已经投了1000多万的设备,如今只能当作废铁卖了。”陕西省三原县富康乳业有限公司的许平定总经理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很懊恼,在乳业干了30年的他,将不得不转行。该县6家乳品企业将仅剩下两家。许平定向记者诉苦:现在机厂里养了70个工人,工厂一解散,他们将不得不自力更生,此外,奶农可能将被迫贱价卖奶或杀羊了。
陕西省相关部门的报告建议:国家设立乳制品产业结构调整专项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在这次审核清理中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装备水平和检测能力;该报告还建议制定审核清理后关停企业经济补偿政策。
据悉,陕西省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审核清理共关停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涉及到企业、奶农等相关职工1.16万人,报废固定资产3.9亿元,关停企业负担重、损失多、职工安置难度大,给地方政府维护稳定造成了很大困难。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指出,国家对乳制品行业的频频调整,展现了国家整治乳制品行业的决心和力度,这可能引起乳制品行业的震荡,但为了乳制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阵痛是难免的。
作者:张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