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之后,中国航空业也准备拿起法律武器抵制欧盟的航空强制减排。昨天,记者从中国航空运输协会获悉,国航、南航、东航正在酝酿与中航协一起,共同向欧盟提起诉讼,以避免明年起所有飞欧洲航线的航班被强征碳排放“过路费”。
长期跟踪欧盟航空强制减排动向的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分析,强制减排政策不仅对国内航空业发展造成损害,也对中国气候政策、贸易政策造成严重影响,但危机本身也将倒逼中国加快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化碳交易市场。
“三大航已经向中航协交了部分诉讼费,海航也有意加入。”中航协秘书长魏振中透露。此前,中航协计划在6月再约请国际航协的法律专家商讨启动对欧盟的诉讼。但现在看来,这一进程将大大加快,因为留给中国航空公司的应对时间,已经只有短短的9个月了。
去年年底,美国航协已经与美国航空、美联航、大陆航空三大公司共同向欧盟提起了诉讼,反对其向非欧盟航空公司强征碳排放费用的单边行动,今年5月有望终裁。美国与欧盟2007年达成的天空开放协议规定,互不向对方航空器征收基于燃油的税费,这很可能使美国航空公司集体获得“豁免”。而中国航空业的诉讼,只能主要着力于起诉欧盟违反《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气候问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欧盟违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特别是《芝加哥公约》中的主权原则。
不过,由于法律诉讼周期太长,中国航空业刚刚着手准备起诉,似乎错失了最佳时机。中航协专家呼吁,解决这场航空碳危机应该由政府部门出面与欧盟进行谈判,同时制定相应的反制裁措施,相关法律条文、监测手段等准备工作也要尽快着手进行。
据了解,欧盟航空减排方案规定,如果航空公司所在国有自己覆盖航空业的碳市场,飞欧洲航班的碳排放额度可以在本国抵消,因此澳大利亚、日本已经提出要尽快将航空业纳入各自的碳交易市场。
梅德文建议,各种综合应对手段中,不妨把碳交易这一金融手段纳入其中,“如果中国航空公司可以在国内购买中国自愿减排量(VER),这样既大幅降低航空公司成本,也能有效启动中国碳交易市场”。
中国拥有大量具备较大社会效益和减排效果的VER项目,也是世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供应国,过去5年形成了约2亿吨的减排量。当前,中国市场VER价格仅为每吨5至10美元,而欧盟排放体系中碳排放配额为每吨13至16欧元。如果最终必须承担欧盟强制减排义务的中国航空公司,可以购买国内碳交易试点的配额或未经联合国审核的VER,将可节省大笔资金。
业界个案
德银行花800万元常州买“碳”
新华社南京3月22日专电(记者邓华宁)德意志银行日前将800多万元“买碳钱”支付给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这标志着常州市首笔碳减排交易获得成功。
据悉,戚电公司在2005年底投产了两台390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按照机组年运行3100小时统计,每年可减少1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2009年11月9日,燃机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联合国注册成功,根据签订的碳交易合同,这些碳减排量由德意志银行全额购买。合同签订后,联合国派出第三方审核机构到公司进行现场核查,审核员对公司CDM监测情况表示满意。
今年3月5日,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戚电公司燃机CDM项目第一笔核证减排量成功获得签发,签发量为11.15万吨二氧化碳减排量,是该项目自2009年11月9日起至2010年3月31日间产生的。参照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核证碳减排量交易价格,扣除相关费用后,戚电公司获得首笔“卖碳钱”800余万元,在为社会节能减排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标志着该公司在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记者涂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