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保护本国棉纺产业的需要,乌兹别克斯坦今年1月1日起取消了税率20%的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此外,对棉纺企业15%的购棉价格优惠也名存实亡,导致在乌购棉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10多个百分点。由此,部分正在与乌方洽谈合作的中国棉纺企业拟暂停投资或撤资。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在乌兹别克斯坦从事棉纱生产的中资企业反映,由于乌政府相继取消一系列优惠政策,乌棉纺领域的投资环境正在恶化。
这些中资企业反映,乌兹别克斯坦多年来一直实行的出口退税(退税率20%)优惠政策被取消,即从2011年1月1日起,乌税务部门不再接收棉纱出口企业的出口商品增值税退税申请。此外,乌对棉纺企业购棉15%的价格优惠也名存实亡。由于乌棉花价格指数比国际指数高出10余个百分点,优惠后的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价格对接。
鉴于上述原因,已有部分正在与乌方洽谈合作的中国棉纺企业拟暂停投资或撤资。
利空政策迭出
“我们原先计划投资2200万美元在安集延州收购一家棉纺厂,目前已投入资金130多万美元,可是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突然取消出口退税的政策让我们措手不及,现在除了坐等政策转机之外,实在是什么也做不了。”山东郓城恒世纺织公司负责人刘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
山东郓城恒世纺织公司去年7月到乌兹别克斯坦考察项目,拟在安集延州购买当地的一家纱厂。刘强告诉记者,由于乌当地皮棉质量较好,劳动力又便宜,所以考虑在那里投资建纺纱厂,然后将纯棉纱产品出口至俄罗斯等国家。
“由于乌国的气候干燥,出产的皮棉比新疆的质量还好,而且雇佣当地的工人每个月只要600元人民币。最重要的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退税率比较高,且购买棉花还可以享受15%的价格优惠,企业的利润基本依靠这两项政策。”刘强坦言。
此前,乌政府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对乌出口企业实行出口产品退还20%增值税的退税制度,以增强企业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令刘强没想到的是,这一政策突然生变。
“前不久,我们偶然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新税率政策中,土地使用费等优惠政策都继续执行,唯独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不见了。”刘强说,比如出口一吨价值2万元的皮棉,之前一吨能退给企业4000元,去掉其他的成本之后,企业还是有利可图的,但现在退税款取消了,企业的利润也就没有了。
刘强坦言,公司在乌投资的积极性大受挫伤,只好暂停投资,而已经投进去的130多万美元包括厂房建设、差旅、租房及聘请律师、会计等的费用。
刘强告诉记者,安集延州的州长为了留住他们,曾亲自前去安抚。“州长说‘你们先干着,我们慢慢把情况反映给政府’。”刘强进一步指出,“其实政策变化对乌方也有损害,外国投资者走了,乌国的很多工人也就失业了。”
不只是山东郓城恒世纺织公司,在乌的其他中资棉纺企业均陷入困境。山东鲁棉集团原计划投资200万美元收购布哈拉一家纺纱厂,并已交付约合40万元人民币的订金,目前情况下也只好选择撤资。
据了解,乌政府取消20%出口退税政策涉及100多家乌国内外资棉纺企业利益,新政策的实施将使绝大部分棉纺企业陷于亏损境地。目前,乌国各州相关企业正在联合起来向乌政府提出诉求,要求政府恢复出口退税政策,但结果尚难预料。
“我们目前派了两个人留守在那里,一旦政策有转机我们将继续投资,毕竟不能让投出去的钱‘打了水漂’。”刘强说。
计划经济作祟
“乌国棉花行业更是一个实行高度计划经济的垄断行业,在棉花原料供应、电力、天然气配给等方面都会受到‘计划’的影响。”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他还告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所限,当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普遍不高,使得乌国棉产量低于国外预购量,因此乌政府才调整政策以限制棉花出口。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15日,乌国的籽棉日加工量已从3月初的3200吨减少至3000吨,而这一数字比2月中旬的日产量低了1500吨。目前,乌皮棉已经从110美分/斤涨到了230美分/斤,翻了一倍。
据媒体报道,由于财政紧张,乌方急需资金回流,因而在售棉价格上的态度比较强硬,让部分国际棉商难以接受。
棉花价格高企使当地中资棉纺企业本就窘困的处境雪上加霜。据刘强透露,河南一家纺企之前是用4级~5级棉花纺纱,但为控制成本,现在只能用下脚料勉强维持。安徽一家企业因为棉花涨价致成本骤增,已经停工两个月了。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高度的计划经济增加了乌政策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加了在乌投资棉纺业的外国企业的障碍。除此之外,虽然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与中国工人比较起来,乌的熟练纺织工人很少,且易流失。因此,欲赴乌投资的中国企业一定要全面了解相关情况后再做决定,避免遭受损失。
刘强告诉记者,他现在后悔的有两件事:一是投资之前不应听信翻译“只报喜不报忧”的一面之辞,徒有冒险精神却缺乏专业判断;二是自己对国家扶持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并不了解。“以后绝不能自己‘单打独斗’了。”刘强感慨道。
作者: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