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更让人憧憬。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方面迈出历史性步伐。
从“东南飞”到“逆流动”,产业西进梯度转移,沿海与内地竞相奋进、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端倪展露
“今年算是缺工最严重的一年。”从父亲手中接过开办了20多年的工厂,广州人袁成武“最近比较烦”,虽然普通员工月工资比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出七八百元,但今年厂里缺工还是达到25%,“4条生产线,因为缺人只能开3条,手拿订单心里却不是滋味。”
“低成本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可能真的结束了。”袁成武不得不承认。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工成本比前两年增加了一两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上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但出口订单单价基本没涨,“利润空间缩水。”
转行还是把工厂迁到内地?这是袁成武目前考虑最多的问题。
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认为,在内地招工工资水平已和沿海旗鼓相当的情况下,不能再走靠廉价劳动力获得利润的路子,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转型更加势在必行。
或主动或被动,东部沿海地区拉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北上、西进,富士康等一批过去主要布局东部沿海的世界500强企业开始在中西部“跑马圈地”。
“去年听说重庆要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生产基地,许多大企业都纷纷签约,我们也跟着过来投资建厂了。”重庆传鲸科技有限公司一位孙姓副总经理说。这家来自台湾的IT配套企业已在厦门、宁波、苏州等地办厂,可如今沿海地区产业竞争激烈,生产要素成本偏高,“现在布局内陆还来得及”。
在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去年引进省外资金4867.4亿元,增长47.2%;在四川,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已连续3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
重庆笔记本电脑基地项目将吸纳50万人就业。而在成都市,今年几个重大项目用工量也在40万人左右。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相结合,改变了长期以来中西部劳动力单向转移的局面,“东南飞”不再是唯一的选择,“逆流动”的队伍在逐渐壮大。
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正经历着从一心“送人”到注意“留人”、“招人”的转变。2010年,四川省劳务输出2245.9万人,其中省内就业1013.92万人;安徽省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300万人,其中省内就业近400万人,比2009年增加42万人。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分析认为,正如东部沿海地区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迈上“第一级台阶”,产业西进总的趋势是缩小地区差距。即便短期转移的还只是低端产业,这种经济布局的调整也会有正面刺激作用:原来工业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可以借此加快发展,进入工业化初期或中期,而东部地区则逐步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样一种梯次递进的阶差,较之于原来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布局的差距,应该要小许多。
“十一五”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经济增速等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
从“找生计”到“找尊严”,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度城镇化”缩小城乡“海拔差异”
3月2日晚,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首批公告接受申请的房源进行了第一次摇号配租。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民工,均可申请公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