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一:白庚延是谁?
公开资料显示,师从天津名家王颂余的白庚延曾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中国书画研究会会长、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2007年11月15日,白庚延辞世。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负责人关予告诉记者,白庚延并不是中国拍卖市场上的热点画家,关注度并不太高。
关予:艺术网统计数据显示,这几年总的拍品量大概是在600多件的上拍量,然后大概是在51%的成交比率的成交情况。以往是在3000多到20000多的浮动比率,每平尺的均价来看,但是在2010年的秋拍和2011年的春拍的时候,有高达十几万到几十万的均价这种成长空间。
记者看到,2010年3月,北京保利对白庚延一幅约89平方尺的作品《黄河畔》拍卖,最终仅以11200元成交。不过,到了2010年秋拍时,白庚延的画作意外暴涨,已经上涨至每平方尺十几万乃至二十几万元。关予认为,不排除故意炒作的可能性,先在拍卖行把价格炒上去,为上市前的知名度做准备。为了了解更多白庚延的信息,记者在天津的一个画展上,找到了白庚延的儿子白鹏。
记者:这次上市那几幅画,所有权之前是归您吗?
白鹏:没有,跟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这画是老爷子生前的时候就已经出手的,究竟是卖给人家还是送给人家我不太清楚。
白鹏告诉记者,他父亲在山水画上还是很有造诣,去年开过一次研讨会,被专家称为继李可染后的中国山水画大师。之所以身前价格那么低,是因为父亲没有炒作,现在是价值回归。
白鹏:市场一般,因为他非常厌恶炒作,我还跟他提过,我说你看看人家好多画家都炒作,你是不是也那个,他当时就把我这话给我拦住了,最终老爷子就是我给你下一个预言,什么时候我蹬腿了,你看我的画是什么样的价,这是他当时的预测。
然而雅昌艺术网总经理池刚并不同意,价值会以如此短的时间回归。
池刚:我觉得价值也好,回归也好,它应该是放在相当的一个时间段里去衡量。因为我们现在艺术品分文化推出来以后,相对时间还是比较短的,真正它的价格走到什么样子,他的学术价值到底怎么体现,这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段内经过一个衡量。
至于现在父亲画作的市值已经超过齐白石张大千画作的价格,白鹏同样认为文交所的这个价格还是背离了应有的价值。
白鹏:我觉得从单件艺术品来讲,还属这个拍卖市场的价格,好像应该是更加这个,更加直接一些吧。
质疑二:谁来为这些艺术品做的鉴定?
艺术品份额交易最大风险莫过于真伪,“拍卖行不保真”已是惯例。那么,天津文交所发行上市的艺术品能否保证是真品?天津文交所总经理柳红卫向记者保证,他们的艺术品都是经过权威部门鉴定。
柳红卫:鉴定评估方面,我们是现在选择国内的一些个就是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一些鉴定机构,他们首先对艺术品进行一个全方位的鉴定评估。
“艺术股票”行情会如此疯狂原因也许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非常重要,那就是在天津的交易所网站上公布两份艺术品评估鉴定报告。两份报告中,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出具的评估报告认为,《黄河咆哮》现阶段的市场价值约为800万到1100万元,而《燕塞秋》约为650万到900万元;至于它们未来的市场价值预期,前者可望达到2000万到3500万元,后者可望达到1100万到2200万元。而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天津分会的艺术品鉴定证书则认为,前者的评估价是2300万到3500万元,后者的评估价是1700万到2600万元。记者果然在天津市的一个别墅小区里,找到了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天津分会。
鉴定机构负责人:它就是一个专家委员会的那个现场看那个实物,首先鉴定它是真迹,说是是白先生的一个精品,做了一个评估价,就这么回事。
记者:就这么点,它那个评估有多少人?就是那个评估委员会,鉴定委员会?
鉴定机构负责人:我们这边出的是两个专家。
记者:两个专家。那它这个鉴定委员会它的权威性主要在哪儿?
鉴定机构负责人:民间机构,什么权威性?
记者:那我凭什么能给这一幅画定出一个区间的一个架子?比如说它值多少多少钱,它多少多少钱。
鉴定机构负责人:哪有权威性?您说哪儿具有权威性?
记者:就是这个老师有没有资质。
鉴定机构负责人:什么叫资质?
记者:那您就是评估,由这个图对吧,或者这个画凭它是5000万或者是500万,它是出于什么样一个标准?
鉴定机构负责人:市场,从市场的价格和这个收藏价值来说。哪儿有标准?
记者:有人就质疑你们这幅画是假的,你们能负责吗?
鉴定机构负责人:那就只能质疑他,我们不负责。
主持人:在艺术品投资领域里有一句行话,叫做“高价无风险”。意思是说,越是天价的艺术品,哪怕是在学术层面存在争议,价钱也跌不下来,只会越炒越高。但是,变身为股票的艺术品还是艺术品吗?是谁联手制造了艺术品的疯狂?
主持人:可能有人记得,早在2007年,民生银行就推出了“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综合收益率高达25%,这个数字已经让投资者欣喜若狂了,而天津文交所艺术品股票的利润能高达1700%,远远超过了民生银行的投资收益率。这让人瞠目结舌的高额回报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系列潜在问题都将在未来考验投资者的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