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油价创新高 美联储提前“紧缩”预期升温

2011年04月06日 07:08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本周一纽约油价升至每桶108.47美元的30个月来新高。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价也突破了120美元。

  上周前三个交易日,当纽约油价持续徘徊在每桶105美元价位上下、收盘价临近29个月高位却难以突破时,市场人士一致认定国际油价患上了“利比亚疲劳症”。然而从3月31日开始,经济数据“接力”地缘因素,推动国际油价毫无倦意地连创新高。

  面对国际油价近期稳定攀升的表现,各国的担忧情绪也愈发明显。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虽然仍认为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属于暂时现象,但表示,“如果我的判断有误,美联储就必须采取应对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5日宣布加息的消息,令国际油价近期不断攀升的火热状态略有冷却。5日开盘后,纽约商交所原油期价跌破每桶108美元。截至北京时间5日22时,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价微涨0.16%至每桶120.36美元;而纽约商交所原油期价下跌0.48%至每桶107.93美元。

  油价连续走高

  今年1月下旬以来,除日本地震后的一周时间外,中东和北非局势动荡始终是国际原油市场的主导力量。然而,国际油价能够在3月31日的交易中捅破29个月高点的“窗户纸”,还有赖于一些额外动力。当日,美国犹他州参众两院通过金银币法案,正式确立金银币为该州的法定货币。这一举动令市场对美元的青睐程度进一步弱化,上周因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而有所反弹的美元指数显著回落,从而推升了国际原油期价。

  随后在4月1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较前月下降0.1个百分点至8.8%,为连续第四个月下降,显示出美国就业市场有改善迹象。这一重大利好强化了市场对国际原油需求的预期,也对冲了居高不下的美国油气库存数据的市场影响,欧美市场的国际油价则应声走高。

  经济数据的激励效应在本周继续向国际油价提供支撑。4日,纽约商交所5月交割的原油期货收盘价连续第三日走高,并刷新了2008年9月20日以来的新高;而伦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价也在当日突破了每桶120美元。

  市场注意力转向经济前景

  对于经济数据“接力”地缘因素成为国际油价的主要推动力,普氏能源资讯高级石油分析师琳达·拉菲尔德认为:“中东和北非因素仍将形成支撑,但它们将逐渐退居次席,经济基本面将再次成为主导因素。”她强调,中东和北非产油国供应中断的威胁将继续给市场蒙上阴影并为油价提供支撑;不过,随着投资者重新将注意力转向经济前景,除非出现重大生产或出口中断,预计地缘政治担忧不会继续成为推动油价上涨的核心因素。

  曾被广泛认为患上“利比亚疲劳症”的国际油价获得新的上涨动力,意味着其有可能在双重因素的支撑下跨入稳定攀升的通道。此前在3月下旬,高盛集团曾将其对本年度国际原油期货均价预期由此前的每桶105美元上调至每桶118美元。科威特石油集团首席执行官(CEO)法鲁克·赞基则表示,利比亚因局势动荡而暂停原油出口的事实,大约推高了20%的国际油价;如这种动荡局势向中东地区其他国家蔓延,国际油价还将大幅攀升。

  在此预期下,高油价对全球经济复苏所造成的影响,再次令人瞩目。上周初,经济学家曾认为,高油价将使美国经济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速由3.1%下降至2.4%。而4月4日,IEA总干事田中伸男更是警告称,全球经济复苏可能因油价激增而停止。

  美联储或提前“紧缩”

  支撑国际油价上扬的因素同样也对其他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有所带动。4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5月玉米期货触及2008年6月创下每蒲式耳7.65美元的历史新高价位;同时,该交易所交投最活跃的5月小麦期货收盘大涨4%,报收于每蒲式耳7.90美元;而该交易所同样5月交割的燕麦和大米期货,当日也分别上涨2.9%和0.8%。此外,国际金价本周一重新回到每盎司1430美元水平线;而银价则更是升至每盎司38.494美元的1980年2月12日以来最高收盘水平。

  针对大宗商品价格普涨可能造成的通胀压力,美联储主席伯南克4日表示,他相信全球商品价格上涨不会在美国引发大范围通胀问题,“我们的确在目睹部分商品价格明显上涨,但这是全球供需状况所致”。不过,他很快补充称,“必须密切关注通胀及通胀预期,如果我的判断有误,我们就必须采取应对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上述表态是伯南克关于收紧美联储货币政策所发出的最强烈暗示,加之美联储内部多位地区联储主席纷纷声称看不到继续“宽松”的必要性,美联储先于预期时点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大。(记者 高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