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专家:调利率是缓解通胀压力最重要的方式

2011年04月06日 09:41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是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央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

  这几个月不仅不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入加息周期,而且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美国也可能在QE2后出现重大的货币政策转向,在主权债务危机还没有完全缓解的情况下欧盟也准备上调利率。经过2年多的流动性狂轰滥炸后,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现,除了受灾的日本,世界各国收紧过多的流动性已成共识。

  对中国来说,由于金融体系与欧美完全不同,采取了更为强化的救市政策。国内各级政府及银行机构信贷极度扩张,企业及居民则利用低成本的信贷涌入房地产市场,助长了泡沫的形成,继而传导导致国内物价水平全面上升。试想,从2008年11月起到2010年12月,银行信贷达到17万多亿(如果加上表外业务,有20多万亿),而1998-2002年5年仅6.7万亿,2007年只有3.63万亿。流动性如此泛滥,物价岂能不涨?

  从2010年10月开始,国内CPI涨幅就高于4%,而且今年3月份CPI涨幅冲高到5%以上的概率很大。面对国内CPI高企,政府不得不把稳定物价看作2011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而且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转向。

  而最近中东、北非动荡导致国际油价上涨,增加了国内通胀压力,通胀预期更加强化。受此影响,国家发改委近日不得不连续出招稳定物价,不仅紧急通知部署煤电价格检查,责令煤企不得串通涨价,还出招抑制日化产品涨价。

  对于这一轮的物价上涨,笔者以为,不仅要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上做文章,关键还得从流动性泛滥入手。

  通过货币政策来管理好通胀预期,是今年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因此,今年以来,为了让货币政策真正转向,央行频繁使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无论是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利率上升,还是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都是如此。但央行的货币政策却没有转向到金融市场价格机制核心上来,即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使用过于谨慎迟缓,容易错过一些改变通胀预期机会。

  2年多来的流动性泛滥、银行信贷增长过度,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银行存贷款的低利率,无论是资产价格泡沫,还是要素价格扭曲、要素资源配置扭曲、产业结构转型的困难、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都源于此。特别是居民存款负利率不仅是一种金融管制下的严重的“财富掠夺”,也是妨碍当前中国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的障碍。当前居民存款负利率达2%,每个月居民的存款收入以金融管制方式转移财富就达500亿元,全年为6000亿元,如此巨大的财富转移,对国内居民具有巨大的消费挤出效应。同时,严重的负利率也是当前房价难以回归的原因之一。

  因此,全面改变负利率现状,全面改变当前低利率政策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上调利率是当前金融政策最重要方式,是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压力、挤出住房泡沫、增加居民消费、调整整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最重要抓手。(易宪容)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