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本周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其发布的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支持发展中国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采取税收、利率或其他资本管制措施来应对资本流入激增,这是自成立以来该组织首次以正式声明的方式改变其一贯主张的跨境资本应完全自由流动这一立场。然而,巴西、韩国等迫于“热钱”流入和本币升值等多重压力而不得不早就采取资本管制措施的新兴市场国家对于IMF的立场转变似乎并不买账,它们认为IMF报告中提到的“特定情况”事实上更像是给这些国家加上了一道政策选择的“紧箍咒”。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本月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IMF此番立场转变事实上已经滞后于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是迫于危机后形势变化而必须作出的选择,也是为有志于在今年制定管理国际资本流动“行为准则”的G20戛纳峰会打基础,因此其被动色彩要强于主动色彩,这可能是新兴市场国家回应冷淡的一个原因。此外,IMF在认可资本管制手段的同时,花费了更多的笔墨来对资本流入国提出所谓的“特定情况”约束,却对导致眼下国际资本泛滥的供应端因素,即欧美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视而不见,这是令新兴市场国家感到不满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资本管制可作为“最后手段”
在IMF周二公布的文件中,首度明确提出支持相关国家将资本管制作为规避风险的“最后手段”。而在使用这一最后手段之前,各成员国需先采取包括强化本国银行体系、提高储备金要求、收紧财政政策以及降低央行利率等在内的常规措施。另外,IMF提出的指导原则还提出,资本管制措施需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方可实施,而这些条件包括币值未被低估、准备金已高于警戒水平以及经济过热导致不可能降息等。
针对上述立场转变,IMF总裁卡恩表示,该组织正在对资本管制采取一种“非常现实”的态度,称资本管制“不能取代常规政策,但在已部署常规政策的情况下,可在必要时暂时性地采用此类工具”。因此,IMF事实上相当于给成员国提出了三道防御防线建议。其中最基本的一道防线是各国应努力深化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吸收资本流入,防止资本激增给本国经济带来破坏性的扭曲。显然这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政府可以选择将调整货币与财政政策作为第二道防线,如升值、购买外汇储备、调整利率、收紧预算等。在这道防线也不足以应对汹涌的资金涌入时,方可考虑采取资本管制这一最后手段。
立场改变迫于大环境驱使
尽管一再强调资本管制只能作为“最后手段”,但首次摒弃跨境资本应完全自由流动这一立场仍然被视为IMF的一大转变。那么,是什么促使其最终改变立场?陈凤英认为,原因有两个。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