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功应该如何衡量?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给学生的答案是“40岁时身价4000万”。近日,他在微博中“警告”自己的研究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的“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并认为“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成功的标准或许有很多,董藩教授却几乎给出了一个最糟糕的答案,原因很简单,财富的多寡绝非是评判个体价值的唯一尺度。一个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大学教授,将成功物化为4000万的身价,甚至以此作为学生毕业后见自己的门槛,遭舆论痛骂也在情理之中。
诚然,如果还原董藩教授的原始语境,他的这番“豪言壮语”并非是对所有人泛泛而谈何为成功,而是特别针对一群未来有可能进军房地产界的研究生,个别人实现“40岁4000万”的目标也并非没有可能。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向早已背负这“开发商走狗”骂名的董教授问一句:你抛出“40岁4000万”的高论,意欲传递给学生什么价值观?
根据董教授在微博中的说法,“40岁4000万”是鼓励学生培养财富意识,是鼓励学生们日后创造更多的GDP、税收和就业岗位。但作为一个经常“走穴”给地产商讲课、游离于学术圈和地产界的“达人”,想必董教授自己心里十分清楚,所谓的“财富意识”,是绝大多数人的一种本能,根本无需刻意培养。
相反,无论是与那些蜚声全球的海外名校相比,还是反思国内教育界的不正之风,我们当前大学教育的弊病,都不在于学生们缺乏所谓的“财富意识”,而是整个社会的“财富意识”太过浓厚,拜金之风太盛,以至于堂堂大学教授都要将学生的成功量化为一个财富额度。
董教授毫无遮拦地将这种金钱至上的财富观和价值观,将自己的浮躁和功利的人生哲学,打包“贩卖”给尚未踏上社会的学生,显然与这所百年名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格格不入,也难怪有学生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感觉让学生一味追求4000万元的老师,是没有资格在此教书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听到学子的心声?
大学教育要教给学生怎样的价值观?我们不妨看看《大学》里的说法,“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难道董教授不太明白这几句话的意思?真正的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这有赖于人文精神的熏陶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让知识分子具备智识群体应有的品格。
基于此,我姑且斗胆预测一句:董藩教授这辈子能否挣到4000万我不敢说,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受学生尊崇的老师,倒可能成为教育领域病态价值观的一个“标本”。(汤嘉琛)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